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分析下列教育现象: 有一次,女儿的语文作业出了两处错误。这两处错误是这样的:“题目要求,根据句子的 意思写成语”。一个题目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了“齐心协力”,老师判错。 老师的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另一个题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女儿填“栩栩如生”, 老师又判错。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真可怕,不知曾几何时,具有丰富词汇的中国 语言,竟变得比数学还精确。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如“看图说话”,图上画 的是:一个小朋友在金色的麦田里捉蝴蝶。老师的答案是“小朋友捉蝴蝶”,若有的同学的答 案是“庄家丰收了”,老师就判错。语文教学中,全国数以万计的老师在教同一篇课文、一样 的段落大意、一样的中心思想,不是每一个教师的思想,也不是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而是编写 教参的人的思想。语文教学变得如此僵化和教条,语言和文学的“神”怎么能存在呢!
从作用的方向上来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教育对个体 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教育的享用功能。 固然,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然而,这种正向的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功能。正如《学 会生存》所指出的:“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材料中所 述的现象就是压抑儿童创造精神的力量。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 学。标准化的教学、考试正如温柔的陷阱,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凶手。针对上述例子,克服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出现的负向 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要把人看作是目的,而不 是手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作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迫使学生就 范。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看作具体的、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以积极的目光期 待他们、赏识他们。
关于货币创造:(1)推导考虑了超额准备金、非银行部门持有通货的货币创造乘数。(2)分别讨论该乘数与市场贷款利率以及与中央银行再贴现率之间的关系。
考虑政府弥补赤字的途径,及其可能的经济后果,论述:(1)什么是财政赤字?政府为了弥补赤字,有几种举债途径?(2)为什么发行公债往往带来通货膨胀?(3)同样是为了政府开支融资,让国民上缴税收或者购买国债,在国民看来是否相同?(4)为什么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经济效果相同?(5)为什么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考虑到后代时,二者的经济效果可能不同?
请结合“免费乘车者问题”说明:(1)为什么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会低于其最优数量。(2)“免费乘车者问题”与“囚徒困境”有何联系与区别?
资本完全流动的含义是什么?在小国和大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经济中:(1)证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相等。(2)证明是为了说明什么经济学结论。
假设两个分割的市场,其市场需求曲线分别是
某完全垄断厂商以MC=AC=C的常数边际成本C来生产。若该垄断者在这两个分割市场上实行三级价格歧视,其最优产出水平为QD;若该垄断者不实行价格歧视而统一供给这两个市场,其最优产出水平为QM。 (1)判断
的相对大小 (2)解释该垄断者实行价格歧视的理由。
生产可能性曲线
平衡预算
古典总供给曲线与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