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蒹葭①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④。溯洄从之
蒹葭①
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④。溯洄从之⑤,道阻且长⑥。溯游从之⑦,宛在水中央⑧。
蒹葭萋萋⑨,白露未晞⑩。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①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蒹葭(jian ja),芦苇。②[苍苍]茂盛的样子。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④[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⑤[溯洄(sù hui)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回,逆流而上。回,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⑥[阻]艰险。⑦[溯游]从之。 ⑧[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缺无法接近。⑨[萋萋]茂盛的样子。⑩[晞(xi)]干。?[湄(méi)]岸边。?[跻(ji)](路)高而陡。?[采采]茂盛的样子。?[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涘(si)]水边。?[右]向右迂曲。?[沚(zhi)]水中的小块陆地。
预习
《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这些诗,今天读来仍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诵读这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体会《诗经》的语言特点。
思考探究
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这首诗做具体分析。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别的事物,引出吟咏的对象。手法,并举例分析。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四《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单元介绍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指挥,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
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阐释你对《蒹葭》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熟读成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3.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设计依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
(2) 教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学情。本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很多古诗文,本文文字虽简单,但却给予人们的感受非常丰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教学重点为: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习诗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并简要说明。(25分)
21.【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熟读成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教学片段: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情感。
二、 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情感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2.学生想象并思考:初读诗歌的感受。教师引导总结:“言尽而意无穷”,有无限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空间。具有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2. 小组合作探究:具体赏析诗歌的美。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汇报,进行成果展示:
(1)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含蓄美。主要表现在:文字简约:作品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将刻骨的相思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的表达出来;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2) 配乐朗读:体会意境美。主要表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深秋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3)联想想象:体会朦胧美。主要表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作者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产生一种若隐若现的美感。
三、 品读全诗,深入探究
1. 分组朗读并讨论:生畅所欲言并明确本诗采用了双声叠韵字。教师点拨《诗经》“重章叠句”的含义及特点。
2. 多媒体展示:播放《蒹葭》曲调,学生跟唱。
3. 引导并思考:本诗以“蒹葭苍苍”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师生共同明确:“兴”,先说蒹葭,引起自己的相思。“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四、课堂小结,提升感悟《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重病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
在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与外族音乐、北方与南方音乐进行广泛交流的时期是()。
下列哪部歌剧是瓦格纳的作品()
乐器“缶”的制作材料属于( )。
隋唐至宋,在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称为()。
双簧管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