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研讨与练习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四、《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中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单元介绍
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单元的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课外作品,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方案设计
一、设疑启思
导入语:孟子的文章擅长论辩说理,其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这样一篇论证充分、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而富有文采的立论文。可孟子的文章为何长于雄辩呢?孟子又是如何在文章中做到步步论证论点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孟子的论辩之道与文辞之美。
二、品读探究
1.指名朗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
教师展示六住圣贤的相关资料并明确。
明确: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极富气势,列举了六位由卓微变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磨砺,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事实根据。
2.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孟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这些条件的?这些困难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归纳并发言,教师明确。
明确: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人才造就不可或缺的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如此,一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能发展人的才能。
3.齐读第二段.互相讨论: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列举古代圣贤事例说理,接下来孟子又是如何深入论证观点的?
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并加以引导,总结明确。
明确:
文章第二段采用道理论证方法,首先说人在犯错以后,经过“困于心,衡于虑”的主观思想斗争,才能改正错误,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其后又提到,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侵扰本国的敌国外患(国君就会安于享乐,骄奢荒淫),那么国家必将灭亡。最后作者推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巩固拓展
提问:
文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的事例,联系课外,再列举几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失败发明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制成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学成四国语言……
四、总结提高
1.总结: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等,往往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方能实现。
2.提高: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个人生活及社会现实书写300字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
有“泥土诗人”之称的诗人是()。
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是( )。
①不惑②垂髫③花甲④加冠⑤而立⑥古稀⑦半百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1931年,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的科学家重病的消息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几十名记者为他守夜。每隔一个小时就对外发布一次消息:“灯”还亮着。这位科学家是( )。
在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与外族音乐、北方与南方音乐进行广泛交流的时期是()。
下列哪部歌剧是瓦格纳的作品()
乐器“缶”的制作材料属于( )。
隋唐至宋,在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称为()。
双簧管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