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钓鱼的启示那年,我刚满十一岁。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钓鱼的启示

那年,我刚满十一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去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像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问题(一):试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参考设计】问题(一):本文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素养。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作者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2.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问题(三):

一、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规则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自学交流

1.师:上单元我们又学了两种自学方法:第一种是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生:看问题的上文;看问题的下文;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

师:第二种是做批注笔记,能使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课文。如何做批注笔记呢?

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页下写两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1)再读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交流体会,对于仍有困惑的问题,小组代表记录到黑板上。

3.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自学方法。

4.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小组代表将困惑记录到黑板上。

四、交流体会,形成对话

1.各小组代表交流组内体会,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创设对话情境,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1)师:请同学们读37页金钥匙的内容。怎样能使自己深入课文,对课文产生深刻的体会?(学生内读)

生:把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学生练读课文2~12 A然段)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师:请同学们进行细致评价,如果觉得读得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处,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进行细致评价)

(4)再指名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设身处地地体会,读出作者的情感。

3.展开辩论,深化思想。

(1)鱼到底该不该放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放或不该放)

(2)根据学生观点,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必须放鱼;反方:不必放鱼

(3)展开辩论,辩论过程中,老师做好方向引导,例如,激发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河水的干涸、生物的灭迹等方面來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4)总结辩论,升华思想。

师:“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根据感受写出自己喜爱的规则名言。

(学生书写名古并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张贴学生写的名言)

五、积累拓展

1.小组内合作,巩固生字生词。

2.做摘录笔记。

[设计理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实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交流学习中也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交流空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引导,可以使得学习过程有层次,有深度。

更新时间:2021-09-09 16:29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谈谈校木课稈的利弊,分析教师在校木课稈开发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问答题

试述学生评价的功能。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班级组织的特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教师职业的基木特点。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测验编制的过程。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基本依据。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教育评价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教育目的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