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和方法。
(1)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 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其中秀才、明经、进 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一史、 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是非常设科目。 制科以招收非常之才。应制科考试的人,可以是及第得官之人或中过常科的人, 也可以是出身清白的平民百姓。制科考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试已,糊其名,于中考 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 科举考试还包括武举。武举始于武则天 长安二年(702年),应试武举的考生,和明经、进士的乡贡一样由各州举送,不过武 举是由兵部主考,考试的内容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等者授以官, 其次以类升。” (2)考试方法。 科举制自产生后,就不断探索考试的方 法,经过唐代200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 帖经、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方法。 帖经,是把所试的经书任揭一页,将其 左右两边遮住,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 住三字,令应试者填出来。主要考查考生的 记诵能力,对考生的其他能力是无法检 查的。 口试,让考生当场口头回答问题。 墨义,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主要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也较为简单。考查对儒家 经典的熟悉程度,考生只要熟读经书、注疏即可。 策问,相对较为髙深,是有关时事政治 的系列问答题。具体办法是设题指事,由考 生行文对策,对策要求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政,能提出合理有效的见解,是考查政治才能的好方法。 诗赋,命题创作诗词,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化修养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