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案例,回答问题: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
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指一指、标一标,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生1:我可以用尺子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
(1)两个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结合案例,谈谈教师A和教师B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并说明理由。
(3)预测两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并说明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你会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1)共同点: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A组织学生动手测量、指一指、标一标,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教师B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方法,利用尺子测量或折纸的方法来探究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
(2)案例中A教师和B教师没有真正的了解学生的起点,A教师是基于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圆,并运用了一贯的动手测量、指一指、标一标的探究思路,然后引导学生发现结论。学生在此过程中没有收获新的思想方法,是一种吃不饱的状态。“认识圆”是六年级的课程内容,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A教师先让学生自学“半径和直径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没有教师的层层引导,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即学生的知识起点;B教师让学生自学,这高估了学生的基础,虽然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但是与圆的知识还有很大的区别,自学起来相对比较难,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自学起来是比较吃力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B教师也没有真正了解学生。
(3)第一位老师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基本思想方法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第二位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一方面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丰富了学生的几何直观,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MP3( )。
计算机软件是指( )。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维护交易安全原则的内容?( )
围绕《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做一个教案。
请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角度不限,要求:结构完善、条理清晰、有说服力。
在国际关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历来是中国团结合作的对象,因为 ①第三世界国家是国际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②团结第三世界国家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③合作是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第三世界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
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在年终或第二年上半年对归卷的文件材料进行整理等工作,称为( )。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转变的关键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