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请分析案例二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未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因。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一方面,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出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存在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能做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并未引导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方向上来。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具体可测,明确教学目标,使大部分学生能找到比较正确的答案,为教学目标服务。
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MP3( )。
计算机软件是指( )。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维护交易安全原则的内容?( )
围绕《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做一个教案。
请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角度不限,要求:结构完善、条理清晰、有说服力。
在国际关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历来是中国团结合作的对象,因为 ①第三世界国家是国际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②团结第三世界国家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③合作是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第三世界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
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在年终或第二年上半年对归卷的文件材料进行整理等工作,称为( )。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转变的关键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