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学习“对流层高度每升高1km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习“对流层高度每升高1 km温度降低6℃”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知道“神舟七号”在太空中的飞行高度是340 km,大家计算一下翟志刚太空行走时,太空中的温度是多少
生:每升高1 km,温度降低6℃,那么应该是-2 040℃。
师:真的有那么低吗
生:……
材料二学习“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在学习“三圈环流”时,曾经作过一个前提假设,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假设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是均匀的。
师:对!也就是说只有在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均匀的前提下,三圈环流在地球上才真实存在。那么三圈环流在地球上真实存在吗
生:当然,在南半球就存在。
师:对!那是因为在南半球几乎都是海洋。对于北半球来说,我们知道海陆是相间分布的,那么真实的气压带、风带在北半球是什么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教学中的哪种提问方法 有什么优点 (10分)(2)除了材料中运用的教学提问方法,还有哪些提问方法 结合具体内容设计说明。(10分)
(1)材料一属于设置陷阱法,针对学生作业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提问,让学生从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以提高思维的全面性、正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本案例中,教师成功地设置了陷阱,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高度每升高1 km温度降低6℃”只是针对在对流层中。
材料二运用了铺垫法,在讲授新知识前,提问本课所联系到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传授铺平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地理学习的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本例中,通过“三圈环流”知识点前提假设的回顾,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上,让学生感到有理有据。
(2)发散法,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反面多途径去思考。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所有知识点都是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展开的。在课程结束时,不妨作如下设问:假如地球不自转会怎样 假如黄赤交角不存在会怎样 当然这样的假如不可能真的发生,但这种发散性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造成的种种现象的理解,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镇,人们发现了两个 “狼孩”。这两个“狼孩”后来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他们取了名 字,大的叫卡马拉,小的叫阿玛拉。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 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只有少许营养不良。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 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 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 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 技能。然而,阿玛拉不幸死亡,卡马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 点点话,智力水平也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婴儿的智力水平。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有什么特点?
言语直观有哪些特点?
知识学习的作用是什么?
直观
同化性迁移
自我效能感
学生的学习
学习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