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幼儿综合素质->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

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缕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老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老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问题1][简答题]

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可怜的乞丐给予施舍?

[问题2][简答题]

文中的“我”请求母亲,不要乞丐搬砖头了,母亲却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3][简答题]

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1、【考点提示】本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名师详解】母亲是要教会乞丐懂得用自己的力气和能力挣钱。

2、【考点提示】本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名师详解】母亲的话的意思是:对乞丐来说,不劳动而接受别人的施舍,是降低人格尊严的行为;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得到的钱财和报酬,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的,是光荣的。

3、【考点提示】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名师详解】母亲是一位有同情心、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同时母亲还是一位自尊自立,很有骨气的人。

更新时间:2021-09-15 00:24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根据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节选)。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在我国现阶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选择正确,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就会遭到失败。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益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做出的选择也不同。

要求:

(1)写出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活动教学要求,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个教学片段。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某学校政治教研组在完成了《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的教学任务后.为了编制一道单元测试题,老师们针对下列材料.形成了两个设问方案:

“带一本书来,换一本书走”,图书漂流活动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据统计.近三年来,H市的漂流书亭的书籍总投放量超过7万册,流通率达80%,阅读人次超过60万,平均阅读率超过很多大型图书馆,一道由“漂流书架”和“漂流书亭”架构起来的新的文化风景线已悄然形成.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

设问方案1:结合材料,说明H市积极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

设问方案2:请结合你参与图书漂流活动的经历.说明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意义。

问题:比较这两个方案,你更赞同哪一个方案并运用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理论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位政治教师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一课的导入环节。

师:老师与同学的见面是从相互问好开始的。通过相互问好,我们就认识了。除了相互问好这一见面礼仪,同学还知道哪些中外见面礼仪呢

生答:握手、拥抱、揖手礼、合十礼等。

(展示图片:握手、拥抱等)

师:见面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迁.比如我们中国传统的见面礼仪是揖手礼,现在我们见面一般都是握手。礼仪的变化事实上见证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那么,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呢又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板书课题)

问题:运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理论,对上述导入环节进行简要评析。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问题: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理念,简述四个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问答题

当前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针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注: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人手,通过创新淘汰落后产能.重视效率和质量,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提升竞争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问题: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分析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我国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同时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须公开向宪法宣誓。这表明()。

  • A.宪法是国家所有法律的总和
  • B.宪法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 C.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 D.只有宪法是具有权威性的法律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大国工匠”毛腊生.30多年来专心做好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他将“木讷”当作淡定,将“无趣”当作安静,造就了技术的辉煌。在他身上,我们领悟到()。

①人的价值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只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④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受英国脱欧的影响,国际汇率市场出现巨幅波动。从哲学上讲,这说明()。

  • A.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 B.人们只能看见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 C.人为事物的联系通常都是主观的
  • D.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主要说明()。

  • A.运动的绝对性
  • B.静止的绝对性
  • C.意识的目的性
  • D.物质的可知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有一种内涵颜值叫‘主要看气质’”,“有一种辞职情怀叫‘世界那么大’”。每一个热词背后都有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

  • A.物质和意识紧密联系.相互依赖
  •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D.意识对人体生理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