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雨巷》原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雨巷》原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同课另一首诗为《再别康桥》,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沁园春·长沙》《大堰河——我的保姆》。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诗歌与青年有天然的联系,少男少女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有兴趣的话,不妨动动笔,学习写写新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代赠(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浣溪沙(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点绛唇素香丁香(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教学活动: 师:在诗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 你有哪些发现和启迪 有哪些理解不透的
生1:为什么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姑娘
生2:因为丁香象征忧愁,有一首歌《丁香花》,讲得就是忧愁。
师:很好,说得很到位。关于丁香花有什么寓意,请看研讨与练习中李商隐、李璟和王十朋分别创作的关于丁香花的诗。
(学生阅读思考)
师:三首诗中丁香花有什么共同点
生3:象征着忧愁。
生4:如何理解雨巷“悠长悠长又寂寥”
生5:哀怨如雨巷一样悠长,体现情感。
生6:“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很美,但是应该怎样理解呢
师:眼光是从视觉来感知的,太息即叹息,是听觉的,用太息来形容,修饰眼光,我们仿佛听到一声叹息从心底发出,伴随叹息,眼光是哀怨、凄婉的。写法上采用通感方式,用听觉来形容、修饰视觉。丁香姑娘是谁,你是如何理解丁香姑娘的
学生观点归纳:
(1)是理解中的爱人,象征爱情,从“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可看出是追求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爱情。
(2)用丁香姑娘象征理想,丁香姑娘很美,理想也很美。
(3)是作者自己内心的写照,“冷漠、凄清、又惆怅”。丁香姑娘也具有朦胧感,“飘过”象征着作者的迷惘心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 )等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对高中数学的评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