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招聘中学教师招聘->个人宣传需要名片,而国家想要被世界认识也同样需要“国家名片”

个人宣传需要名片,而国家想要被世界认识也同样需要“国家名片”。人们提到法国,会想到香水和时装;提到巴西,会想到桑巴和足球;提到瑞士,会想到手表和军刀……而我们中国,除却沉淀在岁月中的历史、文化、艺术之外,也适应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贸易全球化的进程。如今,高铁、核电都已成为拥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名片。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中国名片

从流传千年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到新时代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四大发明”的新定义,折射出一个文明古国的现代化新貌。今天,谈起中国,印尼人会想到雅万高铁,日韩商家会想起支付宝,新加坡人会关注共享单车,英国人会谈论中国核电,美国人则干脆把杂志封面留给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名片”是源远璀璨的文明。全世界向东看,日益成为世界目光的一个习惯性视角。中国在变,世界眼中的中国形象也在变。曾几何时,外国人谈论的中国,是马可?波罗笔下的“黄金国度”,是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名胜古迹,是瓷器、京剧、武术、美食等文化元素……今天,世界的中国认知正在被刷新。

“中国名片”是先声夺目的进步。近些年,一个个打上了中国标记的基础设施、科技成果,正成为一张张国家名片,以耀眼的姿态惊艳世界。每一张“名片”,都显示着中国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展示着中国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而擦亮、展示这一张张“中国名片”也成为全民奋斗的目标。“中国名片”是德行兼备的人格。诚然,物质文明的烙印早已逐步深深打入世界人民的心中,而民间日益密切的交流,也将中国公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中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坦然地放在了世界聚光灯下。大多数中国游客于行走中展现了礼仪之邦的文明,其中不乏像在美国救人的唐子文医生这样的“中国好游客”。但金字塔刻字、卢浮宫洗脚、大闹亚航班机这样个别人的行为,也容易被外媒放大,令中国人蒙羞,给“中国形象”抹黑。习近平主席在马尔代夫进行国事访问时,叮嘱“要教育我们的公民海外旅游文明”“矿泉水瓶子就不要乱扔了”,文明小细节,连着国家大形象。如果说,文化与科技是“中国名片”,那么中国人也都应是“中国名片”。如今.中国在创新领域正由“追赶”逐渐变为“并跑”甚至“领跑”,未来富有时代气质的中国名片定然还将不断涌现。透过这些持续更新的名片.世界必能看到一个发展、创新、文明的中国,中国也必能以更多样的方式和更优雅的姿态融入世界。

更新时间:2021-09-26 19:41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判断题

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查看答案
单选题

MP3(  )。

  • A.为具有最高的压缩比的图形文件的压缩标准
  • B.采用的是无损压缩技术
  • C.是目前很流行的音频文件压缩格式
  • D.为具有最高的压缩比的视频文件的压缩标准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计算机软件是指(  )。

  • A.计算机程序
  • B.源程序和目标程序
  • C.源程序
  • D.计算机程序及有关资料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维护交易安全原则的内容?(  )

  • A.强制主义
  • B.外观主义
  • C.严格责任主义
  • D.短期消灭时效主义
查看答案
问答题

围绕《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做一个教案。

查看答案
问答题

请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角度不限,要求:结构完善、条理清晰、有说服力。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国际关系中,第三世界国家历来是中国团结合作的对象,因为 ①第三世界国家是国际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②团结第三世界国家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③合作是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第三世界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

  • A.资源配置
  • B.资源利用
  • C.单个经济单位如何实现最大化
  • D.国民收入决定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在年终或第二年上半年对归卷的文件材料进行整理等工作,称为(  )。

  • A.平时归卷
  • B.组合案卷
  • C.案卷编目
  • D.案卷排列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转变的关键是(  )

  • 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 B.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 C.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