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是×X出版社出版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是×X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第一节《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q-的一小节,由于计算机病毒是威胁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所以把这节作为重点讲授课。下列文字截取自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
一、计算机病毒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指人为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和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二、计算机病毒特点
◇寄生性,可以寄生在正常程序中,可以跟随正常程序一起运行.但是病毒在运行之前不易被发现。
◇传染性.可以通过种种途径传播。
◇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作者可以让病毒在某一时间自动运行。(统一的。在某一时间大规模的爆发)
◇隐蔽性.不易被发现。
◇破坏性,可以破坏电脑,造成电脑运行速度变慢、死机、蓝屏等问题。
◇可触发性。病毒可以在条件成熟时运行,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病毒的隐蔽性和破坏性。
材料二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年级学生.计算机病毒对同学们来说虽不陌生.但也没有很确切的认识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假设你是当地高一的信息技术教师。该校学生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且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用时:1课时(45分钟)
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描述本节课教学目标。
(2)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4)根据材料设计一个板书,板书上体现病毒的特征。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根据定义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能够识别部分流行病毒(例如蠕虫病毒、木马等),并能提出相应的锯决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信息安全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道德的思想。
(2)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讲授教学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却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比如用讲授法讲解什么是病毒。
②讨论法:所谓小组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通过互相讨论、辩论.对问题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个人见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本教学设计中学生分组讨论病毒的特征。
③创设情境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在情境中有机拓展、学生情感在情境中体验、教学效果在情境中不断提升。
④分层教学法:强调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着眼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
即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把学生分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进行递进的教学。
(3)
(4)板书设计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寄生性
2.传染性
3.潜伏性
4.隐蔽性
5.破坏性
6.可触发性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查杀
1.树立高度的防范意识
2.不要轻易打开那些来路不明的文件
3.安装杀毒软件,定期进行杀毒
4.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