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初中物理“光的折射”一课,上课铃响了,老师将教材“光的
案例: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一课,上课铃响了,老师将教材“光的折射”一节的部分页面投影在屏幕上(如下所示)。
第三节光的折射
为什么装满水的盆看起来比未装水时更浅一些
图4-20中的铅笔为什么“断”为两截 实际上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光的折射有关。
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那么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呢
老师:同学们.上课了。将物理书翻到“光的折射”一节,我们一起来朗读。
老师和同学:“为什么装满水的盆看起来比未装水时要浅一些 ……那么,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呢 ”
老师:好,就读到这里。大家用笔把光的折射的定义划下来。现在都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了吧.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
甲同学:老师.我还是不懂光的折射是什么意思。(其他同学用惊奇的眼光看着甲同学)
老师:乙同学.你说说什么是光的折射。
乙同学:(拿起教科书读了起来)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折射。
老师:对。还有哪位同学知道
丙同学: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断”为两截是光的折射。
老师:对。大家知道了吧,下面我们讲光的折射规律。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15分)
(2)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15分)
(1)根据新课标对于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要求,该教学环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方式。新的教育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极其重要的,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方式应当转变为具有研究性、合作性、启发性的新模式。该教师使用读课本记忆,没有任何引导和组织讨论环节,没有体现新课改学习方式的理念。
②教学效果。新课改定义教学具有三维目标,而该课堂中没有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教师只是进行简答的提问,没有任何启发性,也没有设计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达到三维目标。
③教学内容处理。人们往往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规定的内容,在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的时代,很少去考虑怎样把教材用活,怎样联系生活实际。该教师就有这样的问题,没有把折射——这种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清晰、简明地讲解给学生,没有进行处理和拓展。
④教学评价原则。该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内容仅限于“对”,没有进行全面的、发展地点评,也没有有效地反馈。学生无从而知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
(2)师:同学们先自己浏览一下课本折射这一部分。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折射呢 举例说明。生A:我们透过矿泉水瓶看过去,发现眼前是弯曲的,这是折射现象。
师:嗯,A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能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举出折射的例子,还有谁能说一下 生B:我们把筷子插在水杯里,发现筷子断了,这应该也是折射现象。
师:很好,B同学你能不能给大家展示一下看看呢
生B:(到讲桌拿到盛有水的杯子,并插入筷子)大家看,我说的没错,筷子“断了”。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C:B同学你能说一下为什么筷子看起来断了吗
生B:因为空气是一种介质,水是另一种介质,当光线从空气这种介质进入水这种介质时,就会发生偏折,所以我们看到筷子在水面“断了”。
师:C同学你是否听明白了 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C:我基本理解了,也就是说光线透过不同介质,就会发生折射。
师: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折射现象,现在大家都理解了折射现象的定义,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折射的规律。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