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我与地坛》同课异构教学导人的案例,完成下列题。《我与地
阅读《我与地坛》同课异构教学导人的案例,完成下列题。
《我与地坛》是某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是《金岳霖先生》和《胡同文化》。三位青年教师针对《我与地坛》一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间为1课时,学生来自教师自己执教的班级。备课时确定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三位教师设计的导入环节如下:
教师A
(1)从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切入,让学生说说心目中最喜欢的中国作家。
(2)教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史铁生,陈述自己喜欢史铁生的理由,如史铁生对生命
的思考让很多读者更好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
(3)请学生默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教师B
(1)检查预习作业:学生分享各自阅读《我与地坛》之后的感受;交流预习时的困惑,引导学生解决其中比较简单的问题。
(2)师生合作归纳下一阶段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有关作者情感抒发特点的问题。
教师C
(1)教师模仿残障人士的动作,请学生描述残障人生活的不便、遭受的歧视等,引导学生体会残障人的心理。
(2)要求学生带着对作者的了解开始阅读《我与地坛》。
问题:
(1)从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关系的角度,简要评析A、B两位教师的导入。
(2)从导人环节作用的角度,评析教师C的做法。
(1)①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效果,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的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参照学习目标展开。教学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同样应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设计。 ②教师A设置的导入活动。仅要求学生说出喜欢的中国作家却不引导其陈述原因,仅由教师自己来说史铁生及喜欢史铁生的原因,既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思维活跃性,也未能使学生感受其情,对达成本节课“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的学习目标没有直接作用。
③教师B采用检查预习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表达阅读文章的感受,初步解决预习文章时形成的困惑,之后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而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有关作者情感抒发的特点。这一导人方式紧贴课文文本,使学生在理解并逐步深入文本的基础上,更好地达成“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的学习目标。
(2)教师C的教学导入设计具有以下几类作用:
①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教师C通过模拟残障人士的表演方式导人,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本节语文课的兴趣。
②引起学生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教师C别出心裁地采用表演的方式导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快速开展。
③揭示教学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教师C通过模拟表演让学生体会残障人士的心理,是为了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阅读、思考、感受《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与情感特点。
④沟通文本与学生情感,创设学习情境。教师C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站在残障人士角度思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互通学生与作者史铁生之间的情感。
⑤铺设桥梁,为之后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准备。教师C在导入环节的模拟表演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形成情感通道,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