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材料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材料一: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

(1)根据材料,总结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及相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1)老子认为圣人治下的社会状态应是统治者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得普通民众物质生活有保障,身体健康且精神追求贫乏,没有求知的意愿和更大的欲望,有知识的人不敢施展才智和理想抱负。即“无为而治”。董仲舒认为国家实现统一后。教育和社会舆论不统一.意见多样,统治者就不能维护国家统一。官员不知职责所在。因此,统治者应该统一思想意识,禁绝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六艺”以外的其他学说,如此才能统一法纪.民众有所遵从。 (2)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相互征战.由此造成学术教育向社会底层的下移和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局面。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时期,国家实现政治统一。为适应政治上的中央集权需要,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等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以“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更新时间:2021-09-26 07:30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谈谈校木课稈的利弊,分析教师在校木课稈开发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问答题

试述学生评价的功能。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班级组织的特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教师职业的基木特点。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测验编制的过程。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基本依据。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教育评价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教育目的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