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合唱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合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合唱课的基本教学环节。(20分)

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2021年教师资格高中《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考试卷1

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考试,2021年教师资格高中《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考试卷1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演唱合唱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体会合唱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在合唱实践中逐步掌握歌唱中的艺术处理,正确运用呼吸,完成此合唱作品。提高合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学习歌曲高低声部旋律并带词演唱歌曲。

(2)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教师播放《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独唱和合唱音响资料,让学生对比独唱和合唱不同的表现方式。

(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此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听辨与独唱的不同之处,感受人声塑造出的和声的丰富色彩。会唱的可以小声跟唱)

(二)歌唱前的准备工作

1.开喉练习:采用歌曲主旋律练习

(1)打哈欠、气息练习

教师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气息。开E1打哈欠的同时吸入气息,体会与平时说话时的不同感觉,并互相交流感受。

(2)发“u”“a”母音,体会喉咙打开的发声感觉。

(学生进一步体会喉头打开,运用气息发声)

2.音准、和声练习

(1)半音练习,选取合唱作品中的前八小节进行训练

(解决女高、女低、男高声部的半音音准问题)

(2)和声练习

主和弦一下属和弦一属和弦一主和弦的和声训练,并做出强弱的处理。

(练习并感受四部合唱.培养学生的和声感觉)

(三)作品排练

1.让学生根据歌词意境,探讨出分析、处理歌曲的意见;分段演唱计划;认识并处理好速度和力度;掌握好旋律线和换气点。

(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合唱此作品,注意提示学生要将练声的状态带入到排练的过程中。

(1)1-8小节女高、女低两声部。(注意倾听相互问的音准)

(2)加入男高、男低,注意有变化音的部分。

(3)四声部合唱前八小节.注意歌唱时互相倾听声音的均衡。

(4)9-14小节合唱训练

(5)15-22小节合唱训练。

(6)合唱整首乐曲,注意每段的速度及力度。

学生尝试自己处理作品,发挥他们自己的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四)学生进行合唱表演

1.引导学生确立最佳艺术处理方案。

2.教师指挥班级合唱、

3.录音,并从录音中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五)作业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合唱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对比了独唱和合唱的区别,了解了不同声部的特点。这首歌虽然带有情歌的色彩,但更多的是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作业。

更新时间:2021-09-27 23:48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

  • A.激发兴趣
  • B.引起注意
  • C.丰富想象力
  • D.分化概念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 A.推理论证能力
  • B.运算求解能力
  • C.数据处理能力
  • D.几何作图能力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 )。

  • A.参观法
  • B.演示法
  • C.情境教学法
  • D.欣赏教学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学校教育依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 A.学生
  • B.教学内容
  • C.教师
  • D.教学环境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

  • A.统一了蒙古
  • B.建立了元朝
  • C.灭亡了南宋
  • D.创立了行省制度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 )。

  • A.下棋
  • B.战场
  • C.戏台
  • D.房间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