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新课程改革以来,针对原有化学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许多专家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针对原有化学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中学化学的教学要由“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向“观念为本”的教学。
化学基本观念是个体在系统学习化学课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化学的总体看法和概括性认识.具有超越知识的持久价值和广泛的迁移作用。在学校教学中,化学基本观念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反思概括。例如元素观;二是来自学生对化学探究过程、学习方法的反思。例如分类观;三是来自学生对化学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的认识与反思。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中学学段,学生应该形成哪些化学基本观念(至少写出三种,已给的两种除外)
(2)简述“分类观”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应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
(1)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微粒作用观、能量观、变化观(结构观、实验观等其他化学基本观念也可)。 (2)分类观是指在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过程中,遵照物质变化的规律对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系统、规律性的思维导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
第一,基于分类观构建学习情境。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l中《物质的分类》部分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情境:
图书馆或者图书大厦里通过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从而帮助人们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大超市里的商品按照分类,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等。通过这两个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分类的实例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便利,进一步激起学生对于“分类”学习的兴趣。
第二,基于分类观构建问题设计。比如在《物质的分类》部分,教师可以设置具有启发性和驱动性的问题,如“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以问题驱动教学。基于分类观构建问题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的分类的经验与将要学习的化学物质的分类之间的联系与差距,以便于学生在迅速理解分类观的同时,对于分类学习观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第三,基于分类观构建小组活动设计。如在《物质的分类》部分,对于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探讨,在吸引学生亲自动手去进行分类的同时,促进学生思考分类背后的原因,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还能学以致用.将新学到的内容回归于生活。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