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王老师在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王老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秦牧说的会错吗!”学生的脸涨得通红,欲言又止。班里的气氛也一下子紧张起来。
问题:
请根据教师职业理念的相关知识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1)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很显然该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2)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中提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进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3)老师并没有用新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对学生主体的教育与改造,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外因,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内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