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高考历史->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

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 年到1966 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 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 年,国家制定 12 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 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 304 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 116 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 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答案:

历史经验: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注重技术创新。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更新时间:2022-06-14 14:08
纠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 年到1966 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 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 年,国家制定 12 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 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 304 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 116 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 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 年到1966 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 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 年,国家制定 12 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 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 304 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 116 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 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 年到1966 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 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 年,国家制定 12 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 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 304 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 116 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 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查看答案
单选题

1917 年 3 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1879 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 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 1870 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 200 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16 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 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祗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

  •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图 5 是 1978 年与 1986 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image.png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 世纪 30 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