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探寻古道
①我开启探寻千年古道之路。
②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味山野边浩荡的水,车子就一晃而过。在路的尽头,茂长着一片竹林。因为山太深,人迹罕至,竹林才完整地留存下来。通往竹林的,是一条千年古道,狭窄,凸凹不平,向险而去。为了吸引更多人更便捷地抵达那片原生态竹林,当地人动手开辟一条新路,把原来的河道改造成为水泥路。那条千年古道被荒弃了。新开辟的水泥路在千年古道的下方,即使是再热闹的旅游旺季,游人熙攘,也没有人留意高处的这条古道,他们奔走在新路上,直抵想象中的那个生态景点。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被悬置的景观,无人参观,只是偶尔会在某些时候被村人说起。
③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却在村子里意外发现了那个铁匠铺。这个守候着一条千年古道的村子,居然有一个铁匠铺。多年来,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那个铁匠铺比破落的村庄更破落,看上去并不是彻底被遗弃的样子。我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主人,一个七十六岁的老铁匠。他苍老,敦厚,脸上刀削一样的皱纹里,填满铁屑状的东西。稍感惊讶的是,他竟然那么健谈,让人很难将他的言谈举止与木讷表情联系到一起。他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接受的热情,一边口沫纷飞地讲解打铁知识,一边手舞足蹈地演示。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来访异常兴奋。我理解他。他打了一辈子的铁,不舍得丢弃这个技术活,其实他生活得挺好,早就不需要依靠打铁来维持生计,但他仍然坚守着,偶尔过过打铁的瘾。
④他与被这个世界淘汰了的手艺相依为伴。那天我亲见了他打铁的整个过程。他的表情有些悲壮,好像多年来的坚守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他光着膀子,在通红的炉火前,酣畅淋漓地表演了所有手艺,认真,郑重,像在重温往昔岁月。这是一个民间手艺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并且按动快门,将某个瞬间定格。
⑤默立在村头的石碾,只有逢年过节才用一用。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他一动也不动,烟圈在他的头顶盘旋片刻,就像云彩一样飘向空中。走在村里,随处可见“流动饭店”的字样,旁边是同样用油漆涂抹的形形色色的与城里无异的各种广告。
⑥我们在老农带领下,走下一道坡,拐了一个弯,再爬过一条长长的坡路,然后连续穿过两个窄胡同,在一座老宅跟前停步。院子里齐腰的荒草,被我这陌生的闯入者惊到,怯怯地低下头,仿佛在追忆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⑦这栋老宅像一个农具陈列馆,犁、耙、耧车、镰、蓑衣、畚箕……各式各样的农具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他说三十多年来没有外人进过这个屋子。那些农具被我们搬到院子里,摆放,拍摄;他也像受到了格外尊重一般,脸上满是欢喜。他把一套驴具挂到院墙上,用手比划着告诉我每个部件的名字和功能……他越讲越来劲,渐渐有了一点神采飞扬的感觉,似乎这些农具激活了他埋在心底的遥远记忆。我想对劳动工具的热爱,是一个劳动者最朴素的感情吧。他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驴具,好似看到一头驴在山野里骄傲地劳作;又仿佛看到农人们裸露着黝黑的胸膛挥镐开凿、扶犁耕田、推磨碾米的画面,他们用力气拥抱土地,用汗水浸润生命。
⑧一栋被遗忘的老宅居然藏有这么多的秘密,我以拍摄的方式,截取并带走了它们。
⑨我想,许多农具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仍在乡村间执着地奔走与找寻,因为它沧桑而负重的历史,也因为它赋予农人的激情与坚韧。
(摘自《中国散文网》,原作者:王月鹏。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通过探寻古道的所见所感,表达“我”对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思考。
B.“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说明探寻失败,因为千年古道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
C.“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烘托出老人认真、郑重的情态以及热爱打铁的情怀。
D.第⑤段写“老农蹲在地头抽烟,他一动也不动”,突出表现老农的孤独与寂寞。
2.“我”在整个探寻过程中见到了哪些场景?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赏析加点词)
(2)院子里齐腰的荒草,被我这陌生的闯入者惊到,怯怯地低下头,仿佛在追忆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赏析句子)
4.文章写两位老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最后一段画线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1.B
2.①被荒弃的千年古道;②热闹非凡的水泥路的比较;③写比村庄更破落的铁匠铺;④热情似火的打铁老人打铁;⑤(随处可见的)与城里无异的形形色色的广告;⑥(老宅里陈列的)覆盖着厚厚尘埃的各种农具;⑦老农神采飞扬的介绍农具。
或:①千年古道被荒弃,而水泥路则热闹非凡;②比村庄更破落的铁匠铺以及打铁老人热情似火的打铁场景;③随处可见的与城里无异的形形色色的广告;④老宅里陈列的覆盖着厚厚尘埃的各种农具;⑤老农神采飞扬的介绍农具。
3.(1)“灼烫”原指火焰烧伤或高温烫伤,(或:“灼烫”生动形象对应了红彤彤的打铁情景)这里指印象非常深刻,强调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
(2)运用拟人手法,将荒草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小院的荒芜和无人问津。
4.写第一位老人是为了表现传统手艺人对传统手工业的执着与坚守;写第二位老人是为了体现老人对农具的热爱与留恋。
5.农具是中国农耕时代悠久历史的见证(或:这些农具历史悠久);它承载着农人劳作的艰辛;它赋予农人劳动的激情(或:表现农人对土地的热爱);它塑造了中国农民坚韧顽强的品格。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探寻古道
①我开启探寻千年古道之路。
②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味山野边浩荡的水,车子就一晃而过。在路的尽头,茂长着一片竹林。因为山太深,人迹罕至,竹林才完整地留存下来。通往竹林的,是一条千年古道,狭窄,凸凹不平,向险而去。为了吸引更多人更便捷地抵达那片原生态竹林,当地人动手开辟一条新路,把原来的河道改造成为水泥路。那条千年古道被荒弃了。新开辟的水泥路在千年古道的下方,即使是再热闹的旅游旺季,游人熙攘,也没有人留意高处的这条古道,他们奔走在新路上,直抵想象中的那个生态景点。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被悬置的景观,无人参观,只是偶尔会在某些时候被村人说起。
③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却在村子里意外发现了那个铁匠铺。这个守候着一条千年古道的村子,居然有一个铁匠铺。多年来,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那个铁匠铺比破落的村庄更破落,看上去并不是彻底被遗弃的样子。我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主人,一个七十六岁的老铁匠。他苍老,敦厚,脸上刀削一样的皱纹里,填满铁屑状的东西。稍感惊讶的是,他竟然那么健谈,让人很难将他的言谈举止与木讷表情联系到一起。他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接受的热情,一边口沫纷飞地讲解打铁知识,一边手舞足蹈地演示。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来访异常兴奋。我理解他。他打了一辈子的铁,不舍得丢弃这个技术活,其实他生活得挺好,早就不需要依靠打铁来维持生计,但他仍然坚守着,偶尔过过打铁的瘾。
④他与被这个世界淘汰了的手艺相依为伴。那天我亲见了他打铁的整个过程。他的表情有些悲壮,好像多年来的坚守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他光着膀子,在通红的炉火前,酣畅淋漓地表演了所有手艺,认真,郑重,像在重温往昔岁月。这是一个民间手艺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并且按动快门,将某个瞬间定格。
⑤默立在村头的石碾,只有逢年过节才用一用。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他一动也不动,烟圈在他的头顶盘旋片刻,就像云彩一样飘向空中。走在村里,随处可见“流动饭店”的字样,旁边是同样用油漆涂抹的形形色色的与城里无异的各种广告。
⑥我们在老农带领下,走下一道坡,拐了一个弯,再爬过一条长长的坡路,然后连续穿过两个窄胡同,在一座老宅跟前停步。院子里齐腰的荒草,被我这陌生的闯入者惊到,怯怯地低下头,仿佛在追忆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⑦这栋老宅像一个农具陈列馆,犁、耙、耧车、镰、蓑衣、畚箕……各式各样的农具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他说三十多年来没有外人进过这个屋子。那些农具被我们搬到院子里,摆放,拍摄;他也像受到了格外尊重一般,脸上满是欢喜。他把一套驴具挂到院墙上,用手比划着告诉我每个部件的名字和功能……他越讲越来劲,渐渐有了一点神采飞扬的感觉,似乎这些农具激活了他埋在心底的遥远记忆。我想对劳动工具的热爱,是一个劳动者最朴素的感情吧。他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驴具,好似看到一头驴在山野里骄傲地劳作;又仿佛看到农人们裸露着黝黑的胸膛挥镐开凿、扶犁耕田、推磨碾米的画面,他们用力气拥抱土地,用汗水浸润生命。
⑧一栋被遗忘的老宅居然藏有这么多的秘密,我以拍摄的方式,截取并带走了它们。
⑨我想,许多农具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仍在乡村间执着地奔走与找寻,因为它沧桑而负重的历史,也因为它赋予农人的激情与坚韧。
(摘自《中国散文网》,原作者:王月鹏。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通过探寻古道的所见所感,表达“我”对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思考。
B.“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说明探寻失败,因为千年古道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
C.“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烘托出老人认真、郑重的情态以及热爱打铁的情怀。
D.第⑤段写“老农蹲在地头抽烟,他一动也不动”,突出表现老农的孤独与寂寞。
2.“我”在整个探寻过程中见到了哪些场景?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赏析加点词)
(2)院子里齐腰的荒草,被我这陌生的闯入者惊到,怯怯地低下头,仿佛在追忆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赏析句子)
4.文章写两位老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最后一段画线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问题却日益凸显,“好日子养不出壮孩子”的现象令人担忧。仔细分析,不想锻炼、不愿锻炼、不敢锻炼是导致青少年体质下滑的三大原因。所谓不想,就是青少年的业余爱好从“体力型”转到了“脑力型”。以前,踢毽子、跳房子、捉迷藏是少年儿童的最爱。现如今,捧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玩游戏成为不少青少年的首选。所谓不愿,就是现代生活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变成了“宅男”“宅女”。现在购物有淘宝、吃饭有外卖、娱乐有网游,“葛优躺”和“宅文化”成了时尚。视力下降、体重超标、脂肪肝、血压高……这些中老年疾病早早敲开了年轻人的“命门”。所谓不敢,主要是对学校而言,体育锻炼、组织春游等户外活动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一旦出现问题,家长不依不饶,上级主管部门追责问责。
(摘编自《好日子咋养不出壮孩子?》)
材料二
人类由于交通工具、机械化、自动化、甚至人工智能等设施的扑面而来,使得人体的机能越来越差,肌肉功能退化、体力下降、脂肪渗透到人体的每一个空隙。更为甚者,今天人类获取高热量的食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肥胖更是悄无声息的蔓延着。
缺乏活动,造成了我们赖以生存和活动肌肉的退化。人类到了成年之后,随着岁月的流失,肌肉质量开始下降,在四十岁开始,成人每十年约失去3%—5%的肌肉质量。尤其50岁后更明显,每年约1%—2%的丢失。到75—80岁时,骨骼肌仅占体重的25%。肌肉衰减征与静息的生活方式、营养缺乏、细胞外氨基酸代谢失衡及氧自由基损伤等多因素影响有关。
在我们衰老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肌肉的丢失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当肌肉丢失时,我们的肌肉力量下降和功能降低,脂肪比例增加时,肌肉丢失时,我们更容易疲劳,更容易跌倒,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等健康问题。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材料三
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居世界前位,并且呈低龄化趋势发展,其中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大学生近视比例则高达87.7%。我国近日发布的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也显示,学生肥胖、视力不良和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区域学生肥胖率超过15%。有调查表明,近2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在某些方面一直呈下降趋势,已经影响到兵员的质量。据了解,某市今年征兵体检中,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的应征者比例竟然高达52.98%。
当然,造成学生某些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视力和肥胖问题,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膳食营养不均衡,电子产品使用过多,导致学生肥胖和视力下降;另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锻炼,以及学校和家长“唯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念等,也造成了学生视力下降和肥胖。
(摘编自《青少年体质亟须全面提高》,《中国国防报》)
1.分析(材料二)划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材料三)“据了解,某市今年征兵体检中,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的应征者比例竟然高达52.98%”一句中,加点词“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3.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需要青少年、学校、家长共同努力,请结合材料,为三方各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致青少年体质下滑的三大原因是不想锻炼、不愿锻炼、不敢锻炼。
B.青少年只要远离电子产品,身体素质就能有所提升。
C.造成学生视力和肥胖问题,学校和家长“唯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是最主要原因。
D.成年后,人体肌肉的丢失是衰老造成的,不可逆转。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后面的题日。
(A)
他不能坐车,从哪方面看也不能坐车:一个乡下人拿十里八里还能当作道儿吗,况且自己是拉车的……他满地滚也得滚进城去,决不服软!今天要是走不进城去,他想,祥子便算完了;他只相信自己的身体,不管有什么病!
……一气他走到了关厢。看见了人马的忙乱,听见了复杂刺耳的声音,闻见了干臭的味道,踏上了细软污浊的灰土,祥子想爬下去吻一吻那个灰臭的地,可爱的地,生长洋钱的地!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本家亲戚,他的唯一的朋友是这座古城。这座城给了他一切,就是在这里饿着也比乡下可爱,这里有的看,有的听,到处是光色,到处是声音;自己只要卖力气,这里还有数不清的钱,吃不尽穿不完的万样好东西。在这里,要饭也能要到荤汤腊水的,乡下只有棒子面。才到高亮桥西边,他坐在河岸上,落了几点热泪!
(B)
在先前,他唯一的指望便是拉车;现在,他讨厌拉车。自然他一时不能完全和车断绝关系,可是只要有法子能暂时对付三餐,他便不肯去摸车把。他的身子懒,而耳朵很尖,有个消息,他就跑到前面去。什么公民团咧,什么请愿团咧,凡是有人出钱的事,他全干。三毛也好,两毛也好,他乐意去打一天旗子,随着人群乱走。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
打着面小旗,他低着头,嘴里叼着烟卷,似笑非笑的随着大家走,一声也不出。到非喊叫几声不可的时候,他会张开大嘴,而完全没声,他爱惜自己的嗓子。对什么事他也不想用力,因为以前卖过力气而并没有分毫的好处。在这种打旗呐喊的时候,设若遇见点什么危险,他头一个先跑开,而且跑得很快。他的命可以毁在自己手里,再也不为任何人牺牲什么。为个人努力的也知道怎样毁灭个人,这是个人主义的两端。
1.选文A中祥子流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两段选文中祥子有哪些不同。
3.在读书交流活动中,李洪同学发现原著中的祥子与《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都堕落了。请顺着他的思路,进一步简析祥子和匡超人堕落的原因的相似之处。
诗歌鉴赏
陇西行(其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①貂锦:唐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代指唐王朝精锐部队。
1.三、四两句历来被认为蕴含“无限悲哀”,用自己的话分析其“悲”在何处。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文
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否则扣分。
题目:①乐此不疲②豁然开朗
(三)董岭①水【唐】周朴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②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
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③。
【注】①董岭:位于浙江湖州安吉县,因为山势,河水向西奔流。②禹:大禹,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曾疏通江河,使之东流入海。③杖藜:藜杖,拐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说湖州安吉县的城门高耸,与白云平齐,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B.颈联“去衙”是就“安吉县”而言,“近水” 是就“董岭水”而言。
C.尾联的“高人”即隐逸的高士,他拖着拐杖,在沙滩上悠然地踱步。
D.这首诗营造了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山青水秀,静谧安闲。
2.南宋著名诗歌理论家严羽说:“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例如台湾海峡明明不浅,余光中《乡愁》却说它“浅浅的”。“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也体现了这种无理而妙,请具体说明。(内容上指出说明其“无理”之处即可,不要求分析为什么妙。)(4分)
(二)
(隋炀帝)大业六年,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正月丁丑(十五日),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籍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值,绐(骗)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值。”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选自《资治通鉴》第181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B.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C.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D.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2.翻译。(4分)
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正月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炀帝即位就马上组织表演活动,规模大,时间长,花费多。
B.隋炀帝请外国人到洛阳丰都市场去做生意,外国人欣然同意。
C.隋炀帝下令装饰店铺,店堂摆满珍稀货物,商人们服饰华丽。
D.隋炀帝要求,外国客人到酒店吃饭,必须按双倍的价格付钱。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闵王之遇杀①,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②太史家庸夫。太史敫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莒中及齐亡臣相聚,求闵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于莒。共立法章为襄王。襄王立,以太史氏女为王后,生子建。
襄王卒,子建立为齐王,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及君王后病,且卒,诫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建曰:“请书之。”君王后曰:“善。”取笔牍受言。君王后曰:“老妇已忘矣。”
(选自《战国策·齐六》)
注释:①齐闵王之遇杀:公元前284年,燕军攻入齐都临淄,闵王逃亡,被楚将淖齿所杀。②莒:齐邑,在今山东营县南。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太史敫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太史氏女为王后 ②以中有足乐者
B.①襄王卒 ②卒获有所闻
C.①遗君王后玉连环 ②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D.①及君王后病 ②及鲁肃过寻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2)君王后引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法章在齐闵王被杀害后,改名换姓,做了莒地一个姓太史人家的仆人。
B.法章被齐国的亡臣等拥立为襄王后,把太史敫的女儿立为王后。
C.秦始皇曾派使臣送给君王后一副玉连环,君王后将其击破,表现了她的不理智。
D.齐王建让君王后写下群臣中可以任用的人,君王后最终没有写下来。
文言诗文阅读
(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组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对下面句予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①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②走送之(走:跑)
B.①尝趋百里外(趋:归向) ②未尝稍降辞色 (稍:一会儿)
C.①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
D.①主人日再食 (食:供养,给……吃)②日侍坐备顾问(日:每天)
2.翻译。(3 分)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3分)
①,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②,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③,作者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但他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三)
林冲挺着朴刀与那汉斗,不分胜败。王伦叫道:“两个好汉不要斗了。”两个收住手中朴刀,王伦说道:“这个是俺的兄弟林冲。青面汉,你却是谁?愿通姓名。”那汉道:“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如今赦了俺们罪犯。洒家今来收得一担儿钱物,待回东京,去枢密院使用,再理会本身的勾当。打从这里经过,不想被你们夺了。可把来还洒家如何?”王伦道:“莫不是绰号唤青面兽的?”杨志道:“洒家便是。”王伦叫小喽罗把担儿交还了。
杨志取路投东京来,寻个客店安歇下,央人来枢密院打点理会本等的勾当,将出那担儿内金银财物,买上告下,再要补殿司府制使职役。把许多东西都便尽了,方才得申文书,引去见殿帅高太尉。来到厅前,那高俅把从前历事文书都看了,大怒道:“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把文书一笔都批倒了,将杨志赶出殿司府来。
杨志闷闷不已,思量:“洒家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克剥!”在客店里又住了几日,盘缠都使尽了。杨志寻思道:“却是怎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拿去街上货卖。”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杨志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远远地黑凜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擷撞将来。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却说牛二抢到杨志面前,紧揪住杨志说道:“我鳖鸟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牛二道:“我没钱。”杨志道:“你没钱,揪住洒家怎地?”牛二道:“我要你这口刀。”杨志道:“俺不与你。”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杨志叫道:“街坊邻舍都是证见。这个波皮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街坊人都怕这牛二,谁敢向前来劝。牛二喝道:“你说我打你,便打杀直甚么!”口里说,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又连搠了两刀,死在地上。杨志叫道:“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府里出首。”坊隅众人慌忙拢来,随同杨志,径投开封府出首。
(选自《水浒传》第十二回)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志出身名门,对此他非常自豪,并且对自己的期望值也非常高。
B.杨志长大后便投军边疆,从士兵做起,指望积累军功,封妻荫子。
C.杨志失陷花石纲逃跑后,因为赶上皇帝大赦天下,便不再追究了。
D.杨志杀了牛二后选择主动投案,因为在他看来杀牛二是为民除害。
2.高太尉把杨志的历事文书“批倒了”,杨志认为高太尉“忒毒害,恁地克剥”。就事论事,请简要分析杨志这样认为为什么是没有道理的。(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