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后面的题日。
(A)
他不能坐车,从哪方面看也不能坐车:一个乡下人拿十里八里还能当作道儿吗,况且自己是拉车的……他满地滚也得滚进城去,决不服软!今天要是走不进城去,他想,祥子便算完了;他只相信自己的身体,不管有什么病!
……一气他走到了关厢。看见了人马的忙乱,听见了复杂刺耳的声音,闻见了干臭的味道,踏上了细软污浊的灰土,祥子想爬下去吻一吻那个灰臭的地,可爱的地,生长洋钱的地!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本家亲戚,他的唯一的朋友是这座古城。这座城给了他一切,就是在这里饿着也比乡下可爱,这里有的看,有的听,到处是光色,到处是声音;自己只要卖力气,这里还有数不清的钱,吃不尽穿不完的万样好东西。在这里,要饭也能要到荤汤腊水的,乡下只有棒子面。才到高亮桥西边,他坐在河岸上,落了几点热泪!
(B)
在先前,他唯一的指望便是拉车;现在,他讨厌拉车。自然他一时不能完全和车断绝关系,可是只要有法子能暂时对付三餐,他便不肯去摸车把。他的身子懒,而耳朵很尖,有个消息,他就跑到前面去。什么公民团咧,什么请愿团咧,凡是有人出钱的事,他全干。三毛也好,两毛也好,他乐意去打一天旗子,随着人群乱走。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
打着面小旗,他低着头,嘴里叼着烟卷,似笑非笑的随着大家走,一声也不出。到非喊叫几声不可的时候,他会张开大嘴,而完全没声,他爱惜自己的嗓子。对什么事他也不想用力,因为以前卖过力气而并没有分毫的好处。在这种打旗呐喊的时候,设若遇见点什么危险,他头一个先跑开,而且跑得很快。他的命可以毁在自己手里,再也不为任何人牺牲什么。为个人努力的也知道怎样毁灭个人,这是个人主义的两端。
1.选文A中祥子流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两段选文中祥子有哪些不同。
3.在读书交流活动中,李洪同学发现原著中的祥子与《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都堕落了。请顺着他的思路,进一步简析祥子和匡超人堕落的原因的相似之处。
1.为终于历尽艰辛重回北京城而激动
2.(1)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选文A中虽然因为乱兵丢了车,但祥子想的是还有骆驼可以卖了再买车,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上进;选文B中祥子万念俱灰,对未来毫无期待;(2)生活处境不同:选文A中祥子身体虽然有病痛,但不肯在挫折面前低头;选文B中祥子身体强壮,思想上却自私自利,毫无道德底线,完全是一具行尸走肉。
3.(1)外部原因促使两人逐渐堕落:军阀混战、恶人横行的黑暗社会导致祥子的梦想一次次破灭,逐渐走向堕落:饱受封建科举制毒害、趋炎附势的旧社会促使匡超人一点点丧失良知,逐渐堕落。(2)个人性格的缺陷导致二人必然走上堕落之路:祥子自私狭隘,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坚强的意志,在连番打击之下逐渐丧失了热情,变成了人见人憎的“末路鬼”;匡超人圆滑世故、自私冷酷,遭遇并见惯世态炎凉之后一心只想往上爬,必然丧失本性。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后面的题日。
(A)
他不能坐车,从哪方面看也不能坐车:一个乡下人拿十里八里还能当作道儿吗,况且自己是拉车的……他满地滚也得滚进城去,决不服软!今天要是走不进城去,他想,祥子便算完了;他只相信自己的身体,不管有什么病!
……一气他走到了关厢。看见了人马的忙乱,听见了复杂刺耳的声音,闻见了干臭的味道,踏上了细软污浊的灰土,祥子想爬下去吻一吻那个灰臭的地,可爱的地,生长洋钱的地!没有父母兄弟,没有本家亲戚,他的唯一的朋友是这座古城。这座城给了他一切,就是在这里饿着也比乡下可爱,这里有的看,有的听,到处是光色,到处是声音;自己只要卖力气,这里还有数不清的钱,吃不尽穿不完的万样好东西。在这里,要饭也能要到荤汤腊水的,乡下只有棒子面。才到高亮桥西边,他坐在河岸上,落了几点热泪!
(B)
在先前,他唯一的指望便是拉车;现在,他讨厌拉车。自然他一时不能完全和车断绝关系,可是只要有法子能暂时对付三餐,他便不肯去摸车把。他的身子懒,而耳朵很尖,有个消息,他就跑到前面去。什么公民团咧,什么请愿团咧,凡是有人出钱的事,他全干。三毛也好,两毛也好,他乐意去打一天旗子,随着人群乱走。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
打着面小旗,他低着头,嘴里叼着烟卷,似笑非笑的随着大家走,一声也不出。到非喊叫几声不可的时候,他会张开大嘴,而完全没声,他爱惜自己的嗓子。对什么事他也不想用力,因为以前卖过力气而并没有分毫的好处。在这种打旗呐喊的时候,设若遇见点什么危险,他头一个先跑开,而且跑得很快。他的命可以毁在自己手里,再也不为任何人牺牲什么。为个人努力的也知道怎样毁灭个人,这是个人主义的两端。
1.选文A中祥子流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两段选文中祥子有哪些不同。
3.在读书交流活动中,李洪同学发现原著中的祥子与《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都堕落了。请顺着他的思路,进一步简析祥子和匡超人堕落的原因的相似之处。
诗歌鉴赏
陇西行(其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①貂锦:唐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代指唐王朝精锐部队。
1.三、四两句历来被认为蕴含“无限悲哀”,用自己的话分析其“悲”在何处。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文
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否则扣分。
题目:①乐此不疲②豁然开朗
(三)董岭①水【唐】周朴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②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
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③。
【注】①董岭:位于浙江湖州安吉县,因为山势,河水向西奔流。②禹:大禹,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曾疏通江河,使之东流入海。③杖藜:藜杖,拐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说湖州安吉县的城门高耸,与白云平齐,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B.颈联“去衙”是就“安吉县”而言,“近水” 是就“董岭水”而言。
C.尾联的“高人”即隐逸的高士,他拖着拐杖,在沙滩上悠然地踱步。
D.这首诗营造了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山青水秀,静谧安闲。
2.南宋著名诗歌理论家严羽说:“诗有别趣, 非关理也。”例如台湾海峡明明不浅,余光中《乡愁》却说它“浅浅的”。“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也体现了这种无理而妙,请具体说明。(内容上指出说明其“无理”之处即可,不要求分析为什么妙。)(4分)
(二)
(隋炀帝)大业六年,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正月丁丑(十五日),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籍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值,绐(骗)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值。”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选自《资治通鉴》第181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B.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C.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D.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2.翻译。(4分)
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正月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炀帝即位就马上组织表演活动,规模大,时间长,花费多。
B.隋炀帝请外国人到洛阳丰都市场去做生意,外国人欣然同意。
C.隋炀帝下令装饰店铺,店堂摆满珍稀货物,商人们服饰华丽。
D.隋炀帝要求,外国客人到酒店吃饭,必须按双倍的价格付钱。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闵王之遇杀①,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②太史家庸夫。太史敫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莒中及齐亡臣相聚,求闵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于莒。共立法章为襄王。襄王立,以太史氏女为王后,生子建。
襄王卒,子建立为齐王,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及君王后病,且卒,诫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建曰:“请书之。”君王后曰:“善。”取笔牍受言。君王后曰:“老妇已忘矣。”
(选自《战国策·齐六》)
注释:①齐闵王之遇杀:公元前284年,燕军攻入齐都临淄,闵王逃亡,被楚将淖齿所杀。②莒:齐邑,在今山东营县南。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太史敫之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太史氏女为王后 ②以中有足乐者
B.①襄王卒 ②卒获有所闻
C.①遗君王后玉连环 ②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D.①及君王后病 ②及鲁肃过寻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
(2)君王后引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法章在齐闵王被杀害后,改名换姓,做了莒地一个姓太史人家的仆人。
B.法章被齐国的亡臣等拥立为襄王后,把太史敫的女儿立为王后。
C.秦始皇曾派使臣送给君王后一副玉连环,君王后将其击破,表现了她的不理智。
D.齐王建让君王后写下群臣中可以任用的人,君王后最终没有写下来。
文言诗文阅读
(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组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对下面句予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①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②走送之(走:跑)
B.①尝趋百里外(趋:归向) ②未尝稍降辞色 (稍:一会儿)
C.①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
D.①主人日再食 (食:供养,给……吃)②日侍坐备顾问(日:每天)
2.翻译。(3 分)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3分)
①,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②,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③,作者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但他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三)
林冲挺着朴刀与那汉斗,不分胜败。王伦叫道:“两个好汉不要斗了。”两个收住手中朴刀,王伦说道:“这个是俺的兄弟林冲。青面汉,你却是谁?愿通姓名。”那汉道:“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如今赦了俺们罪犯。洒家今来收得一担儿钱物,待回东京,去枢密院使用,再理会本身的勾当。打从这里经过,不想被你们夺了。可把来还洒家如何?”王伦道:“莫不是绰号唤青面兽的?”杨志道:“洒家便是。”王伦叫小喽罗把担儿交还了。
杨志取路投东京来,寻个客店安歇下,央人来枢密院打点理会本等的勾当,将出那担儿内金银财物,买上告下,再要补殿司府制使职役。把许多东西都便尽了,方才得申文书,引去见殿帅高太尉。来到厅前,那高俅把从前历事文书都看了,大怒道:“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着。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把文书一笔都批倒了,将杨志赶出殿司府来。
杨志闷闷不已,思量:“洒家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克剥!”在客店里又住了几日,盘缠都使尽了。杨志寻思道:“却是怎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拿去街上货卖。”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杨志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远远地黑凜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擷撞将来。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却说牛二抢到杨志面前,紧揪住杨志说道:“我鳖鸟买你这口刀。”杨志道:“你要买,将钱来。”牛二道:“我没钱。”杨志道:“你没钱,揪住洒家怎地?”牛二道:“我要你这口刀。”杨志道:“俺不与你。”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杨志叫道:“街坊邻舍都是证见。这个波皮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街坊人都怕这牛二,谁敢向前来劝。牛二喝道:“你说我打你,便打杀直甚么!”口里说,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又连搠了两刀,死在地上。杨志叫道:“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府里出首。”坊隅众人慌忙拢来,随同杨志,径投开封府出首。
(选自《水浒传》第十二回)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志出身名门,对此他非常自豪,并且对自己的期望值也非常高。
B.杨志长大后便投军边疆,从士兵做起,指望积累军功,封妻荫子。
C.杨志失陷花石纲逃跑后,因为赶上皇帝大赦天下,便不再追究了。
D.杨志杀了牛二后选择主动投案,因为在他看来杀牛二是为民除害。
2.高太尉把杨志的历事文书“批倒了”,杨志认为高太尉“忒毒害,恁地克剥”。就事论事,请简要分析杨志这样认为为什么是没有道理的。(4 分)
(二)毛利先生(日本)芥川龙之介
初中三年级时,教我们班英语的先生病故。由于事发突然,学校便请时任某中学英语教师的一位叫毛利先生的老人,临时任教我们的英语课。
毛利先生,给人第一眼印象便是个矮个子,令人联想起演杂耍的小丑。那光溜溜的秃头与鸵鸟蛋毫无二致。那身礼服,古色苍然,令人忘却原先曾经是黑色的。可是在那有点脏的翻领下面,竟郑重其事地系着一条极其鲜艳的紫色领带,犹如一只展翅的蛾。所以,在先生走进教室的同时,不期而然地从各个角落发出强忍住笑的声音。毛利先生回答了学生们的敬礼,尖声招呼道:“诸位!今后由我来教诸位选读课。”
所幸的是我们还未笑出声来,先生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并称他为“君”,让他译读一节课文。毛利先生不时地摸摸紫色的领带,对误译不消说,就连发音上的一些细微毛病都仔细加以纠正。他的发责格外做作,可大致正确清晰。然而,当那个学生回到座位上,先生开始译读那一段时,同学们失笑声此起彼伏。尽管如此,毛利先生仍继续译读下去,直到响起课间休息的号声。
其后不久,有天毛利先生像往常一样扯起尖嗓子,热情地讲解英语诗歌《人生领》。我邻座的一个柔道选手,竟在课本下面摊开武侠小说。大概过了二十分钟,忽然毛利先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就着正讲着的诗歌,大谈起人生问题来了,喋喋不体:“诸位还不了解人生。对吧?就是想了解,也还是无法了解。惟其如此,诸位是幸福的。到了我们这把年纪,苦恼的事也多。是不是?苦恼的事真是不少,就拿我来说,有两个孩子,于是就得送他们上学。一上学……嗯……一上学……学费怎么办?就是嘛,就得交学费。是不是?所以苦恼的事多着呢……”
大家不由得又窃笑起来。与我邻座的柔道选手突然撂下小说,气势汹汹地起身质问:“先生,我们是来向您学英语的,所以,如果您不讲英语,我们就没必要进这个教室。如果您还继续这样讲下去,我立刻到操场上去。”
毛利先生像遭了雷击,半张着嘴,呆立在桌旁,朝着那个剽悍的学生的脸直盯了一两分钟。他突然用手正了正紫色领带,秃脑袋朝下低了两三次,说道:“哦,是我不对,是我错了,郑重道歉。的确,诸位是为学英语来上课的。不教诸位英语,是我不对。我错了,我郑重道歉。好吗?我郑重道歉。”他面带着似哭的笑容,再三重复着同样的话。在先生向我们赔不是的当儿,那个柔道选手却回头瞥了我一眼,露出狡黠的微笑,即刻又读起小说来了。情况既然如此,一个学期过去,未再见到毛利先生的身影。打那以后的七八年间,连先生存在的本身,几乎都忘记得一干二净。
大学毕业的那年十二月初,时值黄昏,冷空气阵阵袭来,我不经意地走进一家咖啡馆。没有顾客,我漫不经心地茫然打量着,忽然看见围在服务员中间的一位老者,不论是那鸵鸟蛋似的秃头外表,还是那古色古香的礼服,还有那永是紫色的领带,一望便知,他正是毛利先生。——先生正扯着尖嗓门忙不迭地给服务员讲解着: “这个形容词管着这个名词。知道了吧?然后看看这个名词……紧接着它后面——紧接着它后面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吧?”毛利先生正在教服务员英语呢。桌上摊放着一本书。先生不厌其烦地讲解着。一如往昔。周围站着的服务员挤在一起,个个聚精会神,目光炯炯,老老实实地听着先生那匆忙的讲解。啊,我们的毛利先生!如果说有天生的教育家的话,那的确就是先生吧。
大正七年(1918)十二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毛利先生衣着外貌的描写贯穿始终,但“我”对他的感受却不一样。
B.毛利先生课上想以自己的人生为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人生颂》。
C.说毛利先生上课“不讲英语”,不过是“柔道选手”掩饰真实目的的借口。
D.作者用第一人称叙事,说明“我”的见闻、主人公的遭遇都是真实发生的。
2.《毛利先生》与鲁迅《孔乙已》都以人物为标题,但与“毛利先生”不一样,“孔乙己”是别人随意给他取的绰号。从标题的不同,可以分别看出作者主要的写作目的是什么?(4分)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毛利先生为什么是“天生的教育家”。(6分)
白话文阅读(共30分)
(一)
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从简单化的角度看,有两种一般性处理办法。一种是由管理者无差别回收后进行填埋,另一种是居民按管理者要求进行严格分类后投放,由管理者进行回收再利用。无疑,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管理者会倾向于采取后一种处理办法,即强制性要求居民进行前端的分类投放。但到底采取哪种办法好,还是要对两种办法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看哪种办法在扣除成本后的相对收益更高。否则,即便是出发点很好,也可能干出违背规律的事。
把垃圾进行无差别回收,然后进行填埋,其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排放总量的5%,而且问题还在变得日益严重。建设大型垃圾填埋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这对人口密度较高而土地资源较少的国家来说,显然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垃圾场的存在造成周边土地商业价值损失,居住在填埋场大约三公里内,房产价值可能会降低一半。另外,还会导致工业材料供应减少,例如废弃的金属,因为是从矿产中经过工业开采、提炼和加工所得,而矿产资源是用一分则少一分,提炼和加工也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人力成本,因此,对其进行填埋,会因人为造成稀缺而不断抬高后续开采、提炼和加工的价格。
如果管理者要求居民进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并对其可回收部分再利用,无疑,上述成本就会减少,由此构成了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的收益。但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回收利用,同样要付出另外的成本,比如收集垃圾将其运至通常比垃圾填埋场更远的回收利用设施,运输成本会增加不少。而再回收利用同样需要能耗,一些垃圾回收利用需要的能耗,并不低于直接生产新产品的能耗。还有,垃圾回收利用前的强制分类,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以及管理者为确保垃圾分类雇用监督者,总社会劳动时间成本将很高,导致回收再利用的实际成本可能被低估,经济效率被高估。而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回收利用那些低价值材料的劳动时间,原本可以用来做一些更有利于富有生产性的环境保护工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反对垃圾分类和回收再利用。严格来说,正因为两种简化的一般性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到底采取何种办法来处理垃圾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更需要一种组合式策略。制定组合式策略的出发点则是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或者说,最大限度提高社会收益。垃极回收利用是否划算,取决于类型的不同。有一些诸如锅、铝和钢,从最初的原材料中提炼出来困难而且昂贵,因此回收利用的回报率也往往较高。而破烂家具的回收成本通常高于社会收益,填理产生的污染也不会很高,干脆填埋更好。因此,管理者即使是对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也不宜一刀切要求全部回收利用。
垃极回收也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比如,发达国家垃圾处理表面上看水平很高,甚至有的国家提出所谓“垃圾零投放”目标,但即使是垃圾处理水平最高的芬兰,也就能够处理50%左右。而美国和欧洲产生的绝大多数垃圾,都出口到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由此,一方面培育了发展中国家回收再生性产品市场,但另一方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更大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只有两种处理办法。
B.管理者总是强制要求居民对垃圾细致分类投放。
C.填埋任何垃圾,都一定会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
D.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就是最大限度提高社会收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理垃圾需要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选择相对收益更高的方式。
B.如果要降低成本,关于垃圾分类利用的各种见解的矛盾就无法调和。
C.在人口密度高而土地资源少的地方建设大型垃圾填埋场成本会很高。
D.严格的垃圾分类并再利用可回收物,既有收益但也会产生新的成本。
3.权衡社会成本与收益,请你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垃圾进口处理产业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