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氓》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氓》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一篇文章,同单元的选文还有《采薇》《离骚》
《孔雀东南飞(并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规定
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品味本诗的语言美。
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配乐范读,再学生自读。
①注意诵读四言诗的节奏、语气。
②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展示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2)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概括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二、品味探究,把握文章内容主旨
(1)帮助学生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一悲伤一怨恨,并且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2)进一步鉴赏。通过问题探讨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问
题如下:
①女主人公为何怨?
②她怨什么?
③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
④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
总结: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
(3)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
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三、课文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会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我们写作时,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设α是某一方程组的解向量,k为某一常数,则kα也为该方程组的解向量。( )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
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
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 )等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