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专硕教育学->宁波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精选

宁波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精选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2-27 08:54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卷预览

1 问答题 1分

教师的社会角色包括哪些?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教师角色丛是指与教师特定的社会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的集合。明确教师角色观念,扮演好教师角色。角色观念是指教师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认知以及按照角色要求履行角色义务和角色行为的意识。(l)“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者”的角色教师是儿童继父母之后遇到的另一个社会权威,家长的代理人,有的同学视教师为朋友,分担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2)“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论,行动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并启发他们的智慧,解除他们的困惑,促使他们全面发展。(3)“管理者”的角色教师要管理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规范调节人际关系等。(4)“心理调节者”的角色教师因适应社会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心里健康水平,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5)“研究者”的角色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2 问答题 1分

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的改革举措及其启示。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1)改变校风,明确教育宗旨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官僚习气浓重,学生入学多为升官发财.重文轻理,尤重法科。他极力改变这种状况,改变当时不良习气,养成正当、健康的娱乐爱好,从而促进北大优良学风的形成。主要的措施即: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要求学生“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他办北大的基本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蔡元培认为大学的性质所决定了,一个真正的大学,应该使各派学说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他主张学术、言论、思想自由,反对学术上的门户之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用上,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也为当时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3)提倡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蔡元培参照德国办法,实行教授治校、民主办学,主张大学应该有真正懂学术者来管理,改变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因此学校成立了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评议会;成立全校最高行政执行机构——行政会议;建立全校教务传导机构——教务会议及教务处第;建立主管全校人事和事务工作的机构——总务处;成立各学科教务管理机构——教授会。(4)改革教学体制针对当时北大“重术而轻学”的现象,沟通文理科学,停办工科,扩充文理两科,奠定了基础理论学科的发展基础;依据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沟通文理两科,废科设系;依据发展个性和沟通文理的思想,改年级制为选科制,按一定基础和专业要求修满规定学分,不拘年限,即允许毕业。简而言之即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二)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当代启示蔡元培通过对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借鉴和融合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高等教育思想。这不仅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创立和发展确立了一种模式,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今天的高等教育实践、大学教育改革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培养健全人格”是大学的目标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起着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蔡元培认为德育乃完全人格教育的核心,道德乃完全人格之本。教师应教育学生诚信立人,全面和谐发展,养成高尚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无论哪个方面都不可偏废。“人才”一词是由“人”与“才”两字构成的,要想成为人才,首先要学会如何做人,一个道德高尚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这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国要发展、要进步,一定不能过分注重智育的培养而忽略德育的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两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我国的高等教育才会有质的飞跃,我们的国家才可能培养出优质的人才。(2)“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的宗旨在现代社会里,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但当今我国高校却过分强调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市场。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高校就顺应需求培养什么样的人。再如当今有很多人进行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从自身出发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或科研水平,而是迫于某种外在的需要去接受高等教育。例如:升职、加薪、获得出国资格等等。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早已指出:“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书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所以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之下自动的研究学问。”重温蔡元培在多年前对大学宗旨的定位,高校就应严格秉承大学办学宗旨,在办学的过程中深刻贯彻这一理念,当代大学生要成为领导人才、社会栋梁,只掌握专业知识、专门技能是不够的,应该知识广博,拥有科学头脑,做到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考,而不至于盲从。高校应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大学校园里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还大学以本来面目。(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大学的办学原则现在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了,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去国外留学,海外留学生来我国深造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因此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比例,拓展全球视野,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为了使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同时更快吸收国外先进文化,这就需要加强国内外高校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去国外知名大学学习深造,同时引进大量的优秀外国教师来我国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高校在办学原则上应始终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招聘教师上也应参照蔡元培只重学术造诣、不问门第出生的思想。(4)“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是大学的办学体制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应具有不受外界干扰的特权,可以自主地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构造大学有利于学术活动的和谐环境。但目前,在大学办学过程中,政府在高校的治理方面包得过多,统得过死,行政化、科层化、官僚化倾向过于明显,学术界对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校长是由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委派的。校长通常都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决策者,关乎学校发展的许多重大决定都是校长及校内领导统一决策,很少征求广大教职员工及学生的意见。高校应效仿蔡元培提出的“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办学体制,按学校事务的性质设立相应的机构,使学校的管理机构和组织系统形成一种多维的结构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学校蓬勃发展。

3 问答题 1分

学生发展的含义及一般规律是什么?请根据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谈谈其中的教育意义。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学的永恒的主题之一。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二是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人的发展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人的发展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就必须掌握和利用这些规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而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1)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在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进行的。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由喜、怒、哀、惧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要使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发展实际,又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的不均衡的特性。科学研究证明,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一是身心系统发展的不平衡,二是身心系统内部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三是就每一项素质来说,其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四是从人的总体发展看,从出生到成熟的进展是不平衡的,是呈波浪型向前推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者要充分把握人的各项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3)阶段性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个体身心发展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着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又萌发着后一阶段发展的新质。如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根据不同标准提出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这些理论都认识到心理的发展是知、情、意的统一,是形成一种统一的人格。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也要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教育的阶段应该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4)个别差异性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有多种层次。从群体的角度看,个体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个别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青少年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身上,也表现在群体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社区生活环境下生活的儿童群体,其发展水平、表现方式也会呈现出群体之间的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获得最佳发展。(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4 问答题 1分

教育的文化功能及其表现。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人类文化是人类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产物,但同时又是人们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的风俗与规范,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人类文化的所有特质,不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继续并发展下去。因此,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实质上,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教育在文化选择方面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通过教育传递和传播大量的人类文化,为文化选择提供丰富的原料;②通过教育提高一定文化主体的素质及分析判断能力,对已有文化进行优化选择;③在教育系统内部,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受教育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社会几千年以来创造的丰富文化的基础性内容,并能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在这样一个教育过程中,就包含有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教育具有融合各种文化功能的同时,教育对文化还具有发展的功能。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在现代教育中,教育者对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素材,已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而是根据教育原理和各种文化素材的特点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其二,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5 问答题 1分

自我效能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都拉。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即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自我效能感表现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

6 问答题 1分

教育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法规、条例等。在教育学中,教育制度通常只论述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构成的系统,它既包括学校教育机构与组织,也包括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与组织、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等。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7 问答题 1分

教育目的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为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志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基础和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根据,比如物质生产水平,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

8 问答题 1分

结合今天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论述你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以面向21世纪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重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可以依托的起步阶段,而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诉求。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相对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素质教育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1)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基础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这里的“基础”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在内的广泛而全面的基础。(2)人的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而素质教育凭借着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形成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必然要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相对保持稳定。(3)人的素质既有相对稳定性,也有时代性:因而要求学校教育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适当吸纳最新科技、文化成果,调整、充实和完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多方面的挑战:因为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基础教育返璞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异化为应试教育。这种异化使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移是历史赋予的重任。而转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过程。

9 问答题 1分

从现实角度论述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积极影响:(1)第一,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根本上打破了两晋南北朝以来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最大限度地网罗全国优秀人才,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2)第二,选拔官吏有了文化作为依据,从而能够选拔素质较高的人才。科举制改变了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3)第三,科举制度使读书成为一种潮流。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古代有巨大的影响,是因为从科举中不仅能够得到政治上的特权,而且还有经济上的利益。(4)第四,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世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科举制度长存1300多年,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国际社会也起了一定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都曾仿照中国实行科举制。在西方,有人称它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二)消极影响:(1)国家只重视科举取士,而忽视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科举考试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2)科举制度相当功利,缺乏长远性,容易滋生腐败,败坏学风。(3)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明清的八股文考试,不利于文化和科技创新。

10 问答题 1分

联系实际阐述男生女生的心理差异及教学建议。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性别差异是指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以及在智力、人格和成就等方面的心理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的总体上是平衡的,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大。第二,男女两性在智力结构上表现出不平衡性。第三,男女智力差异发展变化具有年龄倾向。第四,智力差异取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人格和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第一,性格特征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男女学生的性格特征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到了中学阶段,学生逐渐形成了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并表现出性别差异。第二,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小学男生对数学、体育和美术的兴趣超过女生;女生对语文、英语和音乐的兴趣超过男生。中学男生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兴趣超过女生;女生对语文、外语、政治、历史等文科的兴趣超过男生。在课外阅读兴趣上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分化,到初中三年级出现明显区别,而后到了高中二年级其差异又渐小至不明显。第三,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小学阶段,女生在成就性动机、认知性动机上都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附属性动机上显著地高于女生,其中为满足家长的要求和监督,为执行老师指示而学习因素差异非常显著。中学阶段,男生成就性动机及其所含的竞争性、新奇性因素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成功性因素,认知性动机中的获取知识因素显著高于男生:威信性动机和班级威信因素女生略高于男生,他人尊重、社会影响因素男生略高于女生,附属性动机和执行教师要求,挣大钱因素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第四,学习归因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把失败归结为自己内部的因素,如努力程度不够、自己的学习能力较低等:男生则更多地归结为外部环境的因素,如学习内容太困难、学习任务重、教师教学方法不好等问题。(2)依据性别差异的教育策略第一,改变不同性别学生的性格局限,培养积极兴趣,提高多种能力。男女生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教育他(她)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发扬优点,弥补缺点。第二,改变传统观念,对男女学生一视同仁,彻底改变男尊女卑的思想。对女生的进步主义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女生应热心指导,帮助他们与男生并驾齐驱。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