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专硕教育学->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精选

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精选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2-27 08:17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卷预览

1 问答题 1分

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它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适应品质。 (1)关系。 ①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高智力者,创造力可高可低;低智力者创造力一定低。反过来看:高创造力者,智力较高;低创造力者,智力可高可低。 ②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创造力还受到知识、人格特征、动机因素的影响。 (2)培养。 ①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学校环境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应倡导民主式的教育和管理;其次,应改革考试制度,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再次,应增加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最后,应为学生提供创造型人物的榜样。 ②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则需要创造型的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能够理解并鼓励学生创造;其次,要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最后,教师应不断学习关于创造性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③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思维“前进跨度”,培养思维的跳跃能力;b.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使学生敢于把习惯上认为毫不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或进行移植;c.加大思维“转换跨度”,引导学生敢于否定原来的设想,善于打破固有的思路;d.给学生大胆探索与推测的机会。 ④开设创造课程,教给创造技法。 在创造性课程的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基本的创造技巧与方法是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主要创造技法有:头脑风暴法、系统探求法、联想类比法、组合创新法、对立思考法、转换思考法。 ⑤塑造创造型人格。 创造型人格是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方法主要有:a.保护好奇心;b.解除对错误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此外,自信与乐观、忍耐与有恒、合作、严谨等,也是创造型人格培养的重要方面。

2 问答题 1分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以及在这种特殊性中对教师的要求。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特殊性。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复杂性。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其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知识信息的传递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最后,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促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②劳动手段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这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的。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和原则的运用上。其次,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也是创造性的劳动。最后,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机智上。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巧妙地加以解决的能力。 ③劳动整体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带有强烈的示范性。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其次,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④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和长效性。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同时,这种影响也是深远的、长效的。 (2)要求。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①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体现在教师的所有努力都要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人格尊严的维护和美好人性的成长。如学生主体观、教学交往观、发展性教学评价观等。 ②合理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a.本体性知识,即特定学科及相关知识;b.条件性知识,即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要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心理学、教学论、教育学原理等;c.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景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如导入、强化、发问等。 ③复合型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 ④崇高的专业道德。教师的专业道德是由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等。 ⑤强健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有节律的生活方式等。 ⑥健康的心理素质。具体包括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积极丰富的教学情感、坚韧不拔的教学意志等。此外,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还要求教师应该养成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3 问答题 1分

《白鹿洞书院揭示》以及书院教育宗旨。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书院教育的宗旨。 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 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 ③“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 ④“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 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2)书院具有以下教育特点。 ①书院精神:“自由讲学”是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书院功能:书院重视藏书,重视培养人才,要求学生读儒家经典,强调道德和学问并进。 ③书院组织:有私办、公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书院主持者叫“山长”或“洞主”,也是主讲者,即对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一概负责,不另设管理人员和机构。 ④书院教学:讲学活动是书院的主要内容,也是作为教育机构的主要标志。首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其次,教学形式多样。有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师生质疑问难、学友相互切磋等形式。再次,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师生互相讲学、互相听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最后,一些书院的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亲实践,采用问难论辩式,启发思维,重视学生兴趣等。 ⑤学生学习: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 ⑥书院制度: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顺序等方面用学规的形式加以阐明,最著名的是《白鹿洞书院揭示》,使得学规成为书院教学的总方针。此外在经费制度、管理方面各有规定,说明南宋后期书院已经制度化。 ⑦师生关系:中国教育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中尤为突出。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 ⑧书院发展倾向:自南宋起书院已经出现了官学化的倾向,到了明清时期,政府加强对书院的控制,官学化日益严重,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 (3)书院产生的历史意义。 书院的产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4 问答题 1分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理论。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活教育”思想,由“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论构成。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一个人要热爱人类,热爱真理;做一个中国人要爱自己的国家与同胞,团结国民,为国家兴旺而努力。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则赋予它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活教育”的目的论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现代中国人,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追求。 (2)“活教育”的课程论。 陈鹤琴反对传统的将书本看作唯一教育资料的做法,明确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谓“活教材”就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但他并非绝对强调经验,决然否定书本。“活教育”课程追求完整的儿童生活,教学组织形式打破惯常的学科中心体系,采取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生活特点的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体系——“五指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文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 (3)“活教育”的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的出发点,它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取。其鲜明的特点是:第一,强调以“做”为基础,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第二,儿童的“做”带有盲目性,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 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活教育”思想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在吸取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时,也考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对中国的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问答题 1分

如何正确看待学校教育的惩罚?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方面,惩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惩罚的消极意义。 (1)对学生而言,惩罚不仅会带来生理伤害,更会带来心理创伤,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其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 (2)对教师而言,常用惩罚的教师容易形成错误的师生观,认为自己有绝对权威,对学生有“生杀大权”,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对学校而言,一个惩罚盛行的校园势必会受到舆论的讨伐,失去社会的信任,造成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信誉下降

6 问答题 1分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思想的心理基础。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已经形成,是近代以来最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将教育学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2)赫尔巴特提出教育学的两大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其中,心理学成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学重大的进步。另外,统觉论的提出,对学生兴趣和经验的重视,对未来教育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石。(3)赫尔巴特的目的论提出“可能的目的”是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个目的是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即道德。他对道德极为重视,并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的理论基础,虽然这一说法也有弊端,但是其理论价值不可低估。赫尔巴特提到的很多德育方法都是有效的。(4)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强调儿童的兴趣、经验、统觉和儿童的发展都影响到课程的编制。这一思想至今仍指导世界各国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务必重视与儿童的经验、兴趣相吻合,也要求课程中包含统觉的成分,体现儿童的发展过程。赫尔巴特为课程编制做出了卓越贡献。(5)赫尔巴特的教学进程理论和四步阶段论都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至今,各国在教学中依然沿用形式阶段论,虽然这种教学理论较为机械,但是形式阶段论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使教师容易教学。他的教学理论容易保证教育质量,依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合理性。尽管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今天看来并非完全科学,但比起其先辈们的理论,无疑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大大向前发展了。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其教育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确立时期教育理论发展的水平。19世纪70年代以后,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思想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改革起支配作用。

7 问答题 1分

启发性教育原则。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并且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8 问答题 1分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 - 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1)理论基础方面:形式教育论的理论基础是唯理论和官能心理学;实质教育论的理论基础是经验论和联想主义心理学、统觉心理学。(2)教育目的方面:形式教育论主张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和能力,而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实质教育论则主张让学生通过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使学生的身心对社会的实际生活产生广泛的适应性,为他们未来的完满生活作准备。(3)课程内容方面:形式教育论主张学习形式课程;实质教育论主张学习实科课程。(4)教育实践方面:以形式教育论为基础,发展了公学、文科学校等;以实质教育论为基础,发展了实科学校等。二者各有利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知识与技能并重,内发与外铄并重,将二者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 问答题 1分

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没有劳动,社会和个人都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中,劳动者智力与体力相分离的片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将是体力与智力劳动相结合,体力与智力上能够协调发展的人。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才能、志趣、道德和审美能力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领域的发展是“真正自由的王国”,个人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不断扩大,人的个性因此得到自由发展。(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①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人的发展不是由人的意志和愿望决定的,也不是人性的自我发展,人的发展是被整个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②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直接针对人的片面发展的事实提出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了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劳动的分工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它对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人的片面发展的程度也愈益加深,由于劳动成了一种毫无内容的机械运动,加之工人又被长期固定在某一操作上,因而这种劳动不仅造成了工人智力的荒废,同时也造成了工人身体的畸形。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里指出过:“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③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现代大工业生产不仅提出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而且也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大工业生产依靠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劳动者通过学习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整个生产系统成为可能;其次,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为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使劳动者有可能学技术、学文化、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④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可以看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是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如何来实现这一理想呢?唯一的方法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不是机械的教育与劳动的相加,它的内涵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结合等。

10 问答题 1分

简述德育过程的“平行教育”原则。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马卡连柯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强调集体和集体教育。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集体,在集体中,为了集体”,即教育工作的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换句话说,集体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集体教育原则又叫“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意思是教师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影响是同时的,教师和整个班集体对每个成员的影响是同时的。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与个人两者关系密切,教育个人和教育集体既可以同时作为教育目的,又可以同时作为教育对象。他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种影响同时也是给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马卡连柯后来用“平行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上述思想,强调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有教育集体又有教育个人的效果。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