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专硕教育学->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精选

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精选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2-27 08:12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卷预览

1 问答题 1分

公学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公学指英国的公共学校,公学部分与皇室有关,另有是由一些较富有的社会人士设立,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教育。公学最早时是为比较贫穷人家或平民的子弟提供教育的场所,但到18世纪逐渐发展成为贵族学校,人读这种学校的基本条件并不是学费,而是家庭背景。校方会先衡量申请者的家庭是否合乎学校的校风,即指该家庭是否属于中产或贵族,才决定招收这位学生与否。

2 问答题 1分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观。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韩愈《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1)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2)教师的基本任务针对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3)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4)师生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3 问答题 1分

自然教育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类为媒介,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儿童融人大自然,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儿童对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从教育形式上说,自然教育,是以自然为师的教育形式。人,只是作为媒介存在。

4 问答题 1分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大教育家,他曾在乌克兰一所乡村中学任校长,在他任校长期间,根据他的记载,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从没见过这样大玫瑰花,就都赶来看,纷纷称赞不已。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那朵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撼了,就牵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批评小女孩摘花的行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案例中小女孩摘下玫瑰花的确是个错误,但这个错误与她年幼无知有关。她以为摘一朵花就像借一样东西,用过了还回来就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但看到了孩子的错误,更看到了小女孩错误背后的爱心。批评一个孩子所犯错误很容易,可是,要呵护和培养一个孩子的爱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爱心会漫漫地融化或吸纳他的错误的,可无情的批评和处罚可能将毁掉孩子爱心的火花。所以,对学生来说,培养孩子的爱心远比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无情指责重要。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苏霍姆林斯基与他的同事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特别是他卓越的育人技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1)教师要关心、热爱和了解孩子。热爱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目前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倡导的主要教育理念。热爱孩子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苏霍姆林斯基“以人为本”、“热爱孩子”的教育理念,把满腔爱心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多关心孩子、了解孩子,让爱充满校园。只要教师满怀爱心走入校园,走进课堂,那么一切教育问题都可找到解决和正确处理的办法。(2)教师要熟悉孩子的心理特点,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教育者只有一颗爱心还远远不够,而是要十分熟悉孩子们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懂得教育规律,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真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和领路人。(3)教育者要有教育智慧,讲究教育艺术。针对目前孩子们教育现状的复杂性,教师们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认真研究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应对各种各样的教育现象。

5 问答题 1分

教育对人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应。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而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1)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前进,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要使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发展实际,又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以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时间的先后上的不均衡的特性。科学研究证明,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一是身心系统发展的不平衡,二是身心系统内部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三是就每一项素质来说,其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四是从人的总体发展看,从出生到成熟的进展是不平衡的,是呈波浪型向前推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者要充分把握人的各项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3)阶段性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个体身心发展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着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又萌发着后一阶段发展的新质。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也要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教育的阶段应该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4)个别差异性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人的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有多种层次。从群体的角度看,个体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个别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青少年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身上,也表现在群体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社区生活环境下生活的儿童群体,其发展水平、表现方式也会呈现出群体之间的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获得最佳发展。(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6 问答题 1分

美育的原则。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一度只强调德,智,体育,而忽视了美育的作用。但是,从人的心理结构来看,人的心灵是知、情、意的统一,是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的统一。(2)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社会主义美育的主要原则是:①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把革命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紧密地结合起来。②美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美育的内容须富有生活气息;并渗透到学校全部生活中。③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在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中,焕发高尚的情感,使学生通过逻辑思维来分析作品,加深他们对生活的认识。④艺术内容与表现方法的统一。既要使学生钻研艺术内容,加深理解;又要使他们了解艺术的表现方法,掌握表现的技能、技巧。⑤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要使全体学生都学点绘画、唱歌和其他艺术,有一般的艺术修养:也要适应学生艺术才能和兴趣的不同,因材施教。(3)在教学中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①在教学中充分揭示学科美的特征,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充分揭示学科中的统一美,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展现学科中的对称美,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追求学科中的简洁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寻找学科中的奇异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②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思维情景,激发学生感知科学精神和美的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设置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科美感,让学生沉浸在学科美的享受之中,自发地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能够轻松,愉快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开放性的题目就像一朵美丽的奇葩,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师生可以共同分享每一个步骤中所蕴含的学科美感,从而使审美教育的效果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③贯穿美学原则,讲究教学艺术,进行审美教育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科活动时,除了应该尽可能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的因素之外,还应该进行“美化处理”,即是采用审美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合;增,减;补充,完善,使其精美化。从而提高学科教材的启发性、趣味性、降低难度,使材料好学好记好用,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思考。④加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开发左,右脑的潜在功能,进行审美教育传统教育实质上只是一种继承型的教育方式。它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想像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进行审美教育,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还必须注重形象思维的训练。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完成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发挥人的大脑应有的整体思维效益,完善审美心理结构。⑤美的教学需要美的教学设计设计精美的学科问题,寻求最美的解题思路,运用优美的学科形式,绘制精美的学科图形,描述直观的学科现象,操作优美的教学演示,使用优美的学科语言,书写精美的文字,采用优美的教态。

7 问答题 1分

终身教育对学习型社会建立的意义。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一)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概念(1)终身教育是一个纵横贯通的教育体系,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迈向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是“全人生化、全社会化的大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双向同构的复合型教育体系;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教育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它包括一切教育性质、教育类别的教育形式、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和环节,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2)学习型社会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家庭和组织都具有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提供教育服务的社会”,也是“以学习为核心,以全民为主体,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石,以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为标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营造学习氛围为环境,以实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社会发展为结果的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社会”。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已经成为人们乃至整个社会的基本需求,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为全社会成员认同,社会的每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组织都成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组织。(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1)终身教育体系与特征,说明了终身教育的时空、对象、功能、方式、内容和手段等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发展性和社会性,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就是促进创建学习型社会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真正标志。(2)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外部支持和内在机制的完善来统一规划、管理,从而整合和统筹运用各类终身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是对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和整合,实现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双向强化,形成教育型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组合,形成“处处是学习之所”的社会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同时,终身教育体系将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建立起“教育超市”和“教育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3)构建并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趋势,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使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方式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逐步由“教育化学校”转化为“学习化学校”,将由“封闭式、接受式教育”转化为“开放式、自主式学习”。因此.没有一个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就不会形成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型社会。面临现实,我国清醒地认识到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把这一课题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之中,要求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和部门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并逐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从而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i)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先进学习文化为引导,以各种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为社会成员无障碍学习提供充分支持以助其全面发展,并进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在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和韩国均较早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口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使得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全社会成员认同,学习已经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主动;学习已成为人的生活组成部分,社会成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成为学习型个人。这样,从个人、家庭、社会组织,再到整个社会,都有着鲜明的学习理念。正确的学习导向、丰富的学习兴趣、和谐的学习环境,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社会成员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总之,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关系来看,二者虽然有着内涵和外延的区别,但同时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教育思潮,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持个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8 问答题 1分

利用多元智力理论论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八种不同的智力,即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这八种智力在人身上的不同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因此,很难找到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智力水平的高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极大的影响力。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却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变,做到因材施教。为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在传统的讲授、作业、考试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增加以下学习方式:(1)为了培养学生的言语智力,应该增加演讲、辩论、表演话剧等方式。(2)为了培养学生的数理智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数学建模大赛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数理思维。(3)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智力,可以在劳动技术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模型的设计和建造。(4)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智力,可以在每节课刚开始的时候一起唱一首歌,也可以组织歌手大赛或是合唱比赛。(5)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智力,可以动员学生参加运动会或组织班级性的拔河、跳绳比赛等。(6)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交智力,在教学形式上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7)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智力,可以安排学生定期做自我总结、评价和汇报,并且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自学任务,教师予以辅导和监督。(8)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者智力,可以适当地安排班级进行春游等自然实践活动,或是组织学生观看与自然相关的纪录片。我们教师备课、上课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应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力”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力而教”的目的。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9 问答题 1分

生活准备说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并将评价知识价值的标准定义为对生活、生产和个人发展的作用,知识对生活的作用越大则价值越大。根据这个标准,斯宾塞确定了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从而反对古典主义不实用的知识和教育。斯宾塞根据上述划定知识的价值高低理论来选择课程,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课程理论。

10 问答题 1分

简述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