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阅读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内容。
等高线地形图
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的?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例如,图1.34中,甲地的海拔为1 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 000米。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图1.35)。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通过等高线的特征,还可以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作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摘自某版本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地形图判读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2)教学过程要点:
教师展示一幅自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边观察.教师边讲解: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
教师展示“地面高度的计算”示意图,请学生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 它们的单位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 (强调:计算地面高度时,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
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和阅读教材得出结论: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 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提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请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和等高线模型,并自己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强调: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教师出示自制的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读图回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读各地的高低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只要读出地面各地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各地点的高低。
教师指出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而且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坡度的陡缓。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 哪个缓
学生根据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分布疏密的关系。
教师出示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判断从A、B两个地点(在左右山坡上标上A、B两点)爬到山顶,从哪个地点容易 说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从A点容易,因为A点到山顶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缓。
教师多媒体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示意图,让学生思考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差别很大,那么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断这些地形呢
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
鞍部:几条等高线重合的部位。
教师根据等高线原理讲解海洋中的等深线,最后进行总结。
教学过稈具冇哪些基木特点?
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木要求。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木要求:
简要冋答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的个別差异性。
班主任要统一各方而的___________ ,同家庭与社会密切配合。
小学德育的基木途径是______________ 。
课的类型大致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_ 两大类。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冇特定的_________的人。
师生在人格上是_________ 的关系。
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________ 发生影响的三个方而。
教学工作的基木环节包括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五个方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