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初中物理“压强”一课.李老师希望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
案例:
初中物理“压强”一课.李老师希望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压强,下面是李老师“压强”一课的一段教学实录。
李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例如用手指按压面颊,面颊就会凹陷下去。同学们试一试,用手指和手掌去按压面颊,会感到什么不同。
甲同学:用手指比用手掌要痛一些。
乙同学:用手指比用手掌皮肤凹陷得要厉害一些。
李老师:对,这个现象说明用力一样,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哪位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丙同学:感觉受力部位不一样。用手指感到指头处的皮肤受力,用手掌感到脸上的骨头受力。李老师:很好。让我们再看这样一个实验。
(李老师拿出一块钢尺和几本教科书。将钢尺架在教科书上)
李老师: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实验。老师先将书本立着放在钢尺上(如图a所示),再将书本横着放在钢尺上(如图b所示).注意观察钢尺弯曲的程度.
李老师:请大家说说上面的两种放置方法,钢尺受力的大小相同吗 同学们:相同。
李老师:那钢尺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同学们:不同。
李老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实验中看出,同样的物体由于放置的方式不同,其作用效果是不一样的。现在同学们请看.该物体横放时的面积与竖放时的相比哪个的要大些
同学们:横放时要大一些。
李老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
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效果越不明显。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15分)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15分)
(1)该课堂教学片段在提问技能、教学策设置方面,能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要求,该课堂实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内容不完整。李老师只是帮助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而忽视了和压力大小的关系.严重违背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原则。
②没有体现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教学评价原则。该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内容没有进行全面的、发展的点评,也没有有效的反馈。学生无从而知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
(2)教学方案如下:
一、新课引入
出示图片:(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2)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3)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4)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
师: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师: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2.设计实验: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现在我给你一把钢尺和几本相同的书本.你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教师边启发边演示完成任务,设计实验要解决三个问题:显示什么,如何显示 控制什么,如何控制 改变什么,如何改变 通过这样的程式化的锻炼,可使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生:用钢尺形变的程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钢尺上书本的个数来控制压力:通过书本的横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追问:如何控制压力不变和受力面积不变的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 )。
在学校教育依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 )。
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