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望天树是一种稀

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望天树是一种稀有植物。(屏显图文介绍望天树)它生长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人民称它为“伞树”。然而.我们这篇课文却几乎没有描写望天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而是以树写人,托物言志,赞扬望天树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赞扬具有与望天树同样精神品质的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园门,全面大搜索,古今中外的人物都行。

生: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他在听不见也看不见的情况下顽强努力。成为了一名音乐家。

生:张海迪虽然高度瘫痪。但她仍然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

师:像这样的人还很多,比如,司马迁就是在监狱中完成《史记》的撰写的。希望大家以他们为楷模,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微笑地面对生活。

师:我们感谢作者乔传藻把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壮美的树种展示在我们面前!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望天树下.你最想发出的感慨是什么?

生:啊!望天树,你真伟大!

生:望天树.我要以你为楷模!

生:望天树,你长得真高啊!

师:都挺抒情的啊!那么,就请大家在课后做一做: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选取某一种,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篇日记,要求寄寓某种可贵的精神。跟大家一样,要是老师站在美丽的望天树下,更会有千言万语!此时此刻,我要用最美的歌声来赞颂它!(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师:(在歌声中做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散文,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诉说了望天树的成长经历.热情地赞美了它坚定不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是一首成长的颂歌,更是一曲生命的礼赞!希望同学们以理想为坐标,以信念为动力,学习望天树倔强不屈、坚定不移、乐观进取、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走好人生每一步!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长成一棵棵人人为之仰慕的参天大树的!

(掌声中下课)

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望天树》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结束环节,以下对这则教学片段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C
本题解析:

教师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旨在联系生活,展开联想。读懂文本本身并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就此止步,以把文本本身讲通讲透为满足.而是接着调动学生的前经验,让他们结合现实中的典型人物抑或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成长经历.拓宽对望天树的认识,谈谈如何面对现实中的困难与挫折,对文本进行了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解读,这样做既是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的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又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尊重。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课堂上,起辅助作用的多种教学媒体或手段不失时机地得到充分运用,结末的歌声使得这堂课愈发余音绕梁。

更新时间:2021-09-08 22:14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试述教学时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阐述人木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木位的价值取向的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教学结构确定的步骡。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查看答案
问答题

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农业社会的教育中古代学校的共同特征。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教育功能

查看答案
问答题

课堂教学设计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