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历史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材料二:
课文摘录: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赫鲁晓夫上台后,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来,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改革劳动报酬制度,扩大集体农庄规模,改革农业计划管理制度,放松国家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l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l958年集体农庄的庄员平均劳动报酬比l953年增长了82%。但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缺乏科学性、一贯性,使改革效果在前期比较明显,后期大为减弱。1958--1964年间。粮食生产平均增长率仅为3.2%,特别是1963年粮食大减产。迫使其恢复粮食配给制。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得到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许多问题。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取情景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赫鲁晓夫在玉米丰收之后手拿玉米喜笑颜开的图片.请学生观看.描述图片的内容。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描述。
教师活动:进一步追问,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大力推行改革.图片反映的是他在推广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那么,除了种植玉米运动,他还提出哪些改革措施,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顺势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活动:展示关于苏联改革前经济发展的材料,提问,材料反映了苏联怎样的经济发展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思考。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苏联自建立后至1950年,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愈益明显,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社员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史料教学法的使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知识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二)内容
教师活动:展示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表格(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继续提问,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经济方面,对“斯大林模式”做了不少的变动,但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和归纳,指出赫鲁晓夫改革存在的不足。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全盘否定斯大林,容易造成思想混乱;经济改革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仅靠加大农业投入、扩大耕地面积等办法不能解决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改革不久农业问题更加严重;改革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归纳概括的方式,将所学内容化繁为简,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本堂课中,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评价
教师活动:播放有关赫鲁晓夫的纪录片片段。请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句话。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探讨,之后小组代表发言谈理解。教师活动:归纳总结,赫鲁晓夫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所以说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他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执政后期也同样犯了个人崇拜的错误.所以说他“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设计意图】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观点中交锋和碰撞.既有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又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采用问答法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赫鲁晓夫的资料,制作一张人物手抄报。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