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京师会馆最初出现于明初永乐年间.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师会馆最初出现于明初永乐年间.那时是一个安徽芜湖籍官员俞谟捐出自己的住宅,给在京的同乡官员作为聚会娱乐之所,也作为寄托乡情、相互劝励的场所。有些出现了官僚试子会馆的分化.即官僚试子会馆一分为二,有些官僚试子合为一体的会馆也确立了当考试时期试子优先的原则。
材料二
通讯设施的改进缩短了空间距离.开埠通商后,近代邮政渐次展开,中国的电报业也开始创设.电报等现代通讯工具让异地同乡会馆间有了联系通道。而报纸成为会馆表达政治态度的阵地。科举制度废除后,北京的许多会馆演变成同乡会,会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功能亦随之演替。有不少革命志士、文人学者纷纷借助于会馆,取得了他们从事自己事业的相对安稳的一席之地。孙中山先生等政治家时常到京城寻求同乡会馆的政治、财力乃至舆论的支持。京城的同乡会馆可以发动各地同乡会馆举行联合行动,敦促地方政府在清除政治积弊、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等方面有所作为。北洋时期许多省的会馆直接成为政治活动的集会地和演说地,并且对抑制西方侵略势力肆意践踏中国主权产生了积极影响。留日学生利用会馆,先培养省籍意识,再扩大为国家意识,对于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自强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会馆创办刊物宣扬爱乡爱国情怀,鼓励同乡利用会馆这个平台凝聚力量,亦顺应了当时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潮流。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王日根《论近代社会转型与京师会馆角色的演替》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会馆的主要功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会馆功能的演进及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会馆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作用。(6分)
(1)同乡官员在京聚会交际的场所,服务科举考试。
(2)演进:表达政治诉求;进行政治活动(包括敦促政府施政);培养民族意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原因:近代通讯技术的进步和新传媒的出现(或西方近代科技的传人);科举制度的废除;政治变革的需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推动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抑制列强侵略;促进民主思想传播。(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