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案例:阅读《醉翁亭记》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师:刚才几位同
案例:
阅读《醉翁亭记》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作者时不但结合了注释,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很好。谁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生答)
师:的确,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被贬之际。那么,他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抑郁、感伤。
师:古人常“借酒消愁”,通过预习你们发现作者采取了什么方式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呢
生:游览醉翁亭。
师:游览了醉翁亭之后。作者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醉翁亭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师:下面老师先朗读一下课文。(稍停)给点掌声啊!(生微笑鼓掌)还有点儿要求,在听老师朗读时,要做好圈点批注,并感受文中流露的情感。(师朗读,生边听读边做圈点批注)
师:好。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生:旷达。
生:洒脱。
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当时的情态
生:“醉”。
师:非常准确。我们能感受到此时的作者已不再满腹忧愁,而是放情林木、醉在山水。那么作者到底为何而“醉”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并尝试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本文。(课件展示研讨问题:1.本文结构精巧,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2.本文语言出色,品一品,作者是如何锤炼的 3.本文意境优美,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创设的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研讨问题,师从旁点拔、指导)
师: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不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而有神,散而不乱。本文在结构上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课件展示问题1)
生:本文思路清晰,让人耳目一新。
师:请你给大家梳理一下本文的思路好吗
生:第1段,主要写亭周围的环境,亭名的由来;第2段,写景;第3段,写游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游: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
师:很好。这位同学为大家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下面请看屏幕,结合提示朗读课文。
(课件展示——课文的思路)(生结合课件提示,朗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从思路上进行了分析,谁能从别的角度说说
生:文章线索用得好,行文中作者始终抓住了一根“金线”。
师:这根“金线”是什么
生: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山肴铺地,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上下,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这一切都是为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精彩。全文围绕一个“乐”字一路写来,将诸多材料巧妙而有序地连缀起来,如同一根彩线串起了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成为熠熠生辉的珠链。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行文中还处处讲究呼应。
师: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吗
生:例如文章一开始写到:“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但太守是谁暂不表.埋下伏笔。直到结尾才揭示:“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使文章内在结构严谨。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又从线索、呼应方面进行了分析,还有新发现吗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生自由读第1段)
师:哪位同学先说
生:作者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岈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引出醉翁亭。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引出醉翁亭
生:这样可以使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师:除此之外,为使文章层次清晰,在用词上有什么讲究 (生纷纷举手)
生:每一层都用一个“也”字结住。
师:老师也发现了。全文用了21个“也”字,不仅帮助结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但绝无单调之感。奥妙何在呢 (课件展示研讨问题2)
师:我们不妨做一下比较。大家齐读一下“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一句。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会有什么不同 (生细读品味)
生:没有了“也”字。读起来感觉有点不自然。
生:也表现不出原句作者的那种得意的心情。
师:看来“也”字还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生:老师,还有25个“而”字!
师:能说说它的用法吗 (生摇头)
师:“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但在分析其用法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看谁判断得又快又准。
(课件展示练习:说说下列语句(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生抢答,师点拨.讲解)
师:同学们对“而”字的用法了解较好。同学们在句式上有没有新发现
生:有。成对句子多。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好的散文就像诗,可以创造一种优美的意境。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感受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课件展示研讨问题3)(听配乐朗读,并鼓励学生想象画面)
师:美吗
生:真美!(生显出陶醉的神情)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有山、有水、有林、有泉,简直是一幅山水画。
生:我看到了早晚之景。
师: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太阳出来,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气消散,又显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乌云聚拢,山谷一片昏暗。
师:看来你是真进入课文中了。还看到了什么 。
生:看到了四季变幻之美。
师:让我们齐读感受一下。(课件展示醉翁亭四季变化的优美画面,师生齐读感受四季之美。)
师:那么作者到底为何而“醉”呢 (生讨论)
师:谁能谈谈
生:我觉得是为酒而“醉”。
生:我认为是为美景而“醉”。
师: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生: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为百姓的和乐而“醉”。
师:你考虑得很深入。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醉翁”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醉翁11生格深处那放逸坦荡的文人习气和旷达自适的生活智慧。好.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大家的才艺展示。
生:我画了一幅画。
师: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图画略)
生:老师.我们几个表演一下“众宾欢”可以吗
师:可以啊!掌声鼓励!(生表演略)
师:几位同学的表演不但再现了当年的情景。而且还适当加入了想象。
生:我想领大家游览一下“醉翁亭”。
师:那就请吧。(该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还自备了“道具”)
师:最后让我们一同背诵课文,再次感悟本文的诗情画意。(生集体背诵课文,师请几位同学当堂背诵.并鼓励)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醉翁亭记》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自选两个角度进行评析。(20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教学实录的评析能力。
【解题思路】
(1)仔细阅读所给的教学实录。
(2)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及相关理论,及自己对文言文《醉翁亭记》的了解,评析该教学实录。
(3)注意题于要求“自选两个角度”,故评析时不必面面俱到,而要选择自己感触最深、自己觉得最典型的两个角度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问题设计巧妙
这堂课教师从结构、语言、意境人手,可以说抓住了教学本文的“要害”。与此同时,围绕切人点精心设计了3个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指向文本的主要特色,是理解文本的关键。这里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替代学生的感受,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开放性.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重视诵读
“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声,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在教学中,这位教师把诵读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用示范朗读、自由读、听读等不同诵读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中“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的相关内容,设计一个教学方案。
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公平的含义较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形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材料:在外出旅游时,我们既会看到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又会看到游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
教师提问:比较图1和图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与游人“到此一游”式涂鸦的区别。
学生一:前者是一种文化创作,具有文化内涵,能保存和传播书法、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前者与景观融为一体,能给人以关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
学生二:后者“到此一游”的涂鸦虽然字写得没那么漂亮,但这是游客的自由,况且也不伤害其他人,所以也无伤大雅。
教师:学生一的回答非常好,学生二的回答完全错误,各位同学千万不要向他学习。
问题:请运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的相关知识,分析该教师对两位学生的评价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传统教学具有注重预设,忽视课堂生成的倾向。新课程教学主张在预设的前提下,关注生成,引导生成,强调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然而,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仍有不少教师,或忽视生成,或回避生成,或压制生成,从而把生成扼杀在了萌芽状态,或是让生成“花自飘零水自流”。众所周知,建构主义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课堂生成也要坚持建构主义的指导,对生成的引导、利用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对生成的建构过程。一教师教学《政治生活》中的“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课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就教材涉及的反腐败问题,师生共同列举了一些干部收受贿赂的事例。突然,一位学生在下面嘀咕:“当干部没有好下场!”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某机关一位干部违法了,某镇一个镇长被判刑了,某学校一位校长被撤职了……教师原来设计的教学思路立刻土崩瓦解,课堂陷入了混乱。而此时教师却无奈地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嘛,毕竟还有很多好干部”。
请根据建构主义知识,分析这位教师的不当之处。
某老师想激发学生对高中政治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依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的相关理论,请给该老师提几条建议。
材料:
中学生楚某自从结交了几个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后,逐渐变得不思进取,经常逃学旷课,
迷恋网络游戏,经学校多次教育仍不思悔改,受到了学校的纪律处分。毕业后,他进一步发展到敲诈勒索一些中学生,甚至盗窃财物、参与赌博,最终被人民法院判刑。
问题:(1)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楚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
(2)谈谈这一案例对教师的启示。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利用惠若琪的磨、丁霞的乱、朱婷的强、张常宁的守、龚翔宇的多变,巧妙布局,协调攻守,终于战胜塞尔维亚队,勇夺冠军。这给我们的启示与下列诗句相同的是( )。
移动支付是指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对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进行结算的一种方式。随着移动支付手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通过移动支付方式完成交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移动支付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是( )。
①货币流通速度加快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
③货币周转次数减少④货币的实际供应量增加
新技术不断刷新着人们的生活。游客徐先生提前通过某景区的微信预定了该景区的门票,通过支付宝支付后,当天直接到景区窗口取票。使用支付宝( )。
①使货币基本职能发生了本质性变化
②没有改变商品交换的本质
③相当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④使商品交换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清明奠英烈,精神永传承。2017年4月5日,西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组织陕西省富平县杜家小学、田村小学14名留守儿童祭扫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杨虎城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这首诗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下列选项与该诗句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
②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
当下,我国很多地方摊贩经营非常活跃,但存在经营不规范现象。有的地方以建立固定经营场所的方式给小贩提供经营空间,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摊贩的经营行为。促进这类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 )。
①实现按劳分配的收人分配原则 ②扩大政府调控范围
③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④方便群众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