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遇对打钩‘√’,有错打叉‘×’。”当前,在思想品德课作业批
“遇对打钩‘√’,有错打叉‘×’。”当前,在思想品德课作业批改中,多数老师习惯于用“√”“×”来简单评判学生的作业,至于评语,至多是一个“好”“认真”或“潦草”“重做”。
问题:试用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出上述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改进意见。
(1)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实施的要求体现为: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实施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建议:①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目标是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②倡导以下几种评价方式: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
(2)上述材料中的教师评价只是用简单的对与错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是不可取的做法。思想品德课程注重的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不是简单的对错可以衡量的。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