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对应思想?如何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

(2)如指导低年级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1) 对应思想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对应的 一般是直观图标,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材料中要求小学生掌握如何根据 图中连线的提示找准动物的相互对应。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对应思想,教师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在钻研教材时,挖掘教材渗透的教学思想。 2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 3 在小节复习中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对应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学会两个数之间 的对比,为学习下一节打下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将图中动物的对应能自主运用对应思想区分不 同数值间的大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提升自身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理解 事物之间对应的思想关系。学生可以体验到数学对应的乐趣,培养分析能力。

(3)教学过程:

①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a.回顾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字?

b.小猴欢欢今天过生日,它邀请了2 位好朋友一起参加生日派对,欢欢的爸爸妈妈帮它们准备了很多水果,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出示图片:2 根香蕉、3 个桃子、4 个梨)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一一对应地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发现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一样多,梨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多,香蕉的数量比猴子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创设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②激发兴趣,类比迁移

ⅰ. 认识关系符号

a.教学“=”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师:一只猴子吃一个桃子,桃子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加以说明。小猴的数量(3 只)和桃子的数量(3 个)同样多,可以写成3 和3 一样多。

师:数量一样多的情况用符号怎样表示?

可以让学生先表达想法,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将3 和3 一样多写成3=3,并认识等号。

总结:当小猴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3 等于3”。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3=3,等号,读作:3 等于3)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b.教学“>”

师:一只猴子吃一根香蕉,香蕉够分吗?大家想办法说明。

预设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猴子多,香蕉少。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也就是3 比2 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2。

总结:猴子的数量(3 只)多于香蕉的数量(2 个), 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3 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 大于2”。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两个符号朋友。

c.教学“<”

师:分完了桃子和香蕉,现在咱们来分一分梨。一只猴子吃一个梨,梨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1:用一一对应摆图的方法比较猴子少,梨多。

预设2:刚刚猴子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可以用“>”来表示。这回猴子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也就是3 比4 小,可以用“<”来表示,写作3<4。

总结:也就是说把3 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4。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 比4 少,读作“3 小于4”。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

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找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并用所学的符号进行连接。将摆图的结果写出来,再与他人说一说。

师:刚刚咱们认识了3 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它们身上的优点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d.辨析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俩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尾巴朝小数。

ⅱ. 小游戏

a.介绍游戏规则

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玩法。教师出示5 和3,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b.同学之间做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

“<”“=”可以表示两边的数的大小,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

③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ⅰ. 基础应用

a.让学生以独立的形式完成教材第17 页“做一做”第1、2 题。

b.让学生以独立计算的形式完成教材第18 页第3 题,数一数,比一比。

ⅱ. 内化提升

a.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9 页的第6 题,涂一涂, 比一比。

b.以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第19 页的思考题。提出问题:小猴说得一定对吗?

④全课总结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用“>”“<”和“=”了吗?两个数比较大小,什么情况下用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号?可能有的同学早就认识“>”“<”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1)对应思想是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自然界或社会上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数学中,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是利用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来思考数学问题。集合、函数、坐标等问题都以这一思想为基础。寻找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解答应用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应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要从小培养学生“对应”的意识

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标,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对应意识,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②要引导学生掌握“对应”的方法

对应的方法再解决数学问题中应用非常广泛。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重视对应思想的渗透,运用对应思想解答应用题,等于为学生找到了解答应用题的钥匙,可以使忙碌于题海中的师生脱身出来,减轻学生对过重的课业负担。

③要使学生形成“对应”的思想

“空间与图形”是新课程四大学习领域之一,该领域主要涉及现实世界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及其变化。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训练点,我们要通过该领域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应”思想。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数量之间的关系活动,初步培养符号化、对应思想方法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感知符号在数学中的功能及其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培养符号意识及对应的数学思想。

(3)课堂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森林运动会的主题图。

提问:有哪些队的小动物参加了比赛?你知道它们每一队各有多少名队员吗?

2.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一一对应地把所有物品排列起来。

【设计理由】通过观察森林运动会的主题图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旧知和新知搭建了桥梁。

(二)探究新知,类比迁移

1.教学“=”

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哪队动物的数量同样多。(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图)

提问:(1)小兔队有几只?小猴队有几只?一个对应一个地比,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2)4和4相等,我们可以在4和4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讨论交流后总结:小猴和小兔的数量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读作“4等于4”。由于等号表示的是两边的数量相等,所以[亿师学提供]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而且一样长。(板书4=4,等号,读作:4等于4)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子上写一写这个新认识的符号朋友。

2.教学“>”

师:讲授完小猴和小兔后,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松鼠队和小熊队的情况。

先指出松鼠和小熊头的数量,再一一对应贴出小熊的只数,让学生观察图。

提问: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如何用符号表示呢?

学生猜一猜,找一找,讨论交流。

预设: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5比3大,可以用“>”来表示,写作5>3。

总结:松鼠的数量5多于小熊的数量3,我们就用“>”(大于号)来表示,把5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3。读作“5大于3”。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子上写一写这第二个符号朋友。

3.教学“<”

追问:小熊比松鼠少,也就是几比几少?如何用符号表示呢?

类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也就是说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上“<”这个符号,最后再写5。这个“<”是小于号,表示3比5少,读作“3小于5”。

全班一起读一读,然后边读边在本子上写一写这第三个符号朋友。

师:咱们刚刚认识了3个很棒的符号朋友,通过读一读和写一写,你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了吗?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设计理由】在具体情境中找比较的素材,并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比一比,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并用符号表示,体会比的标准不同,比的结果也不同。

4.辨析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长得很像,该怎么区分它们呢?(张着大大的嘴的一边就是大数,尖尖的小尾巴的一边就是小数,大数在前面就是大于号,小数在前面就是小于号。)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并教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设计理由】通过辨析符号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运用新知,巩固提高

1.基础题—做游戏:

(1)出示两张数字卡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用“>”“<”或“=”连接。教师演示游戏玩法。教师出示3和4学生选择“>”摆在两个数中间。

(2)同学之间进行游戏,一人出题,其余人摆符号。

2.涂一涂,比一比

【设计理由】通过这个小游戏和涂一涂、比一比,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表示两边的数的大小,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两个数比较大小,什么情况下用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号?

2.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所学的符号。

【设计理由】小学的课堂应着重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让学生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方式总结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概括的能力。课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的例子,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更新时间:2021-09-25 23:29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 A.为人师表
  • B.清正廉洁
  • C.敬业爱业
  • D.团结协作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

  • A.激发兴趣
  • B.引起注意
  • C.丰富想象力
  • D.分化概念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五种基本能力,没有包含在其中的是

  • A.推理论证能力
  • B.运算求解能力
  • C.数据处理能力
  • D.几何作图能力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 )。

  • A.参观法
  • B.演示法
  • C.情境教学法
  • D.欣赏教学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学校教育依照特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 A.学生
  • B.教学内容
  • C.教师
  • D.教学环境
查看答案
单选题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 )

  • A.统一了蒙古
  • B.建立了元朝
  • C.灭亡了南宋
  • D.创立了行省制度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 )。

  • A.下棋
  • B.战场
  • C.戏台
  • D.房间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韩非子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