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可是小明一看妈妈不允许,就用高八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
[问题1][简答题]
结合以上案例,分析幼儿情绪表现的特点以及如何帮助幼儿调节不良情绪。
幼儿的情绪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情境、外部性。即随外部情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或者减弱或者加剧。
(2)激动、冲动性。即高兴时马上会手舞足蹈、笑逐颜开;愤怒时马上会咬牙切齿、暴跳如雷。
(3)暂时性。即指某种情绪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就是大人不管他,到一定时间后,这种情绪也会变化的。
(4)与生理需要有关。特别是在婴儿时期更为明显,饥饿与身体不舒适时就会哭,吃奶时就会笑。2—3岁的幼儿也会常常因为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情绪表现不好。
帮助幼儿调节不良情绪有以下几种方法:
(1)转移法。转移幼儿注意,化抱怨为幽默。
(2)冷却法。暂时置之不理,没有“观众”看戏,“演员”也没劲。
(3)想象和暗示法。通过树立榜样的方法,如故事中的人物,来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情感。
(4)情绪的宣泄。每一个幼儿在生活中都可能遭到冲突、挫折,而表现出不良情绪反应,成人应给予幼儿情绪发泄的机会。唱歌、游戏、运动是情绪宣泄、疏导和升华的重要途径。
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符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 )的过程。
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是( )。
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