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今天的午点是香蕉,拿到香蕉后,王浩马上双手握住香蕉,眯着眼,“啪”地向吴老师开了一“枪”,小朋友们都笑了起来。吴老师没有生气,而是问小朋友们:“王浩觉得他的香蕉像一把手枪,你们的香蕉像什么呢?”小朋友们低头看着手里的香蕉,纷纷说:“像小船”“像弯弯的月亮”“像香肠”……
吃香蕉的时候,吴老师问:“香蕉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啊?”小朋友抢着说:“香蕉很甜”“吃在嘴里很软”“香蕉有点黏牙”“和橘子不一样,没有核”……
吃完香蕉吴老师又问:“大家说说看,香蕉皮像什么啊? ”小朋友们看着桌上的香蕉皮,高兴地说像降落伞”“像一朵花”“像一只大章鱼”……
以往,教师会要求小朋友们把香蕉皮直接丢到垃圾桶里,可是今天,吴老师却要小朋友们把香蕉皮留到了桌子上,并给小朋友们提供了绳子、透明胶、剪刀等工具,兴趣盎然地带着大家加工起香蕉皮来。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吴老师的保教行为。(14分)
吴老师的行为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1)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
吴老师对王浩的调皮行为并没有进行批评,反而进行了一次活泼生动的保教活动。这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对幼儿加以引导,改进教育教学活动。
(2)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以幼儿的个性为本,二是在以幼儿为本的基础上给予幼儿充分的指导。在该案例中,教师利用香蕉的形状、味道等特点充分发挥了幼儿独特的想象力。
(3)为儿童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
在该案例中,吴老师准备好各种材料让幼儿动手加工香蕉皮,这很好地锻炼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吴老师在这次保教设计活动中遵循了教育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赞赏每一位幼儿,这是一次成功的保教行为。
【专家点拨】该题考查的是职业理念中的“儿童观”。在答题时,务必结合材料本身和题干要求,可先开门见山提出答题的切入点,表明立场,为后面展开充分的论述做准备。在论述过程中,可尽量结合材料中的片段讲解,以使答题更具针对性。
教师在户外投放一些“拱桥”(见图1),希望幼儿通过走“拱桥”提高平衡能力。但是,有幼儿却将他们翻过来,玩起了“运病人”游戏(见图2)他们有的拖、有的推、有的抢、、、、、、玩的不亦乐乎。对此,两位教师反应不同。A教师认为应立即劝阻,并引导幼儿走“拱桥”;B教师认为不应阻止,应支持幼儿新玩法。
问题:
(1)你更赞同哪位老师的想法(2分)?为什么?(8分)
(2)你认为“运病人”游戏有什么价值?(10分)
材料
操场上新安装了一个投篮架。幼儿经常在这里玩投篮游戏。一天,几个幼儿带着笔刷和水桶来到这里,他们先是快乐地粉刷投篮架,之后开始往篮筐里灌水,有的从上面灌,有的在下面灌,再灌,再接……相互配合,反反复复,忙的不亦乐乎。
问题:
是否应支持这些幼儿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从儿童发展角度,简述幼儿户外运动的价值。
简述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要点及其目的。(15分)
材料:角色游戏中,大二班在教室里开展理发店主题游戏。教师为了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主动为幼儿制作了理发店价目表(见图1)
(图一)
问题:请结合你对角色游戏的理解,分析教师提供价目表这一做法是否适宜,并提出建议。(20分)
材料:
大班幼儿在玩积木时,出现了自发探究行为,其探究过程与结果如下图所示。
(1)图中的幼儿在搭建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4分)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获得哪些学习经验?(10分)
(3)该游戏中的材料有什么特点(3分)?这些特点对幼儿的学习活动有什么影响?(3分)
当教师以“病人”身份进入小班“医院”时,有六位“小医生”同时上来询问病情,每个孩子都积极地为教师看病、打针,忙的不亦乐乎。结果教师一共被打了六针,对下班幼儿这种游戏行为最恰当的理解是( )
儿童最早玩的游戏类型是( )。
幼儿以积木、沙、雪等材料为道具来模仿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是( )。
小班同一个“娃之家”中,常常出现许多“妈妈在烧饭,每位幼儿都感到很满足”。这反映小班幼儿游戏行为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