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故事源远流长,其面貌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现今的孟姜女故事与其雏形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其演变轨迹颇令人玩味。
孟姜女故事最早见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过,当时丝毫见不到今天故事的影子,甚至连孟姜女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只是记载了齐国将领杞梁战死后,齐候归来时路遇其妻而吊,杞梁妻因野外凭吊不合礼法而表示不满。这是因为尽管周王朝已风雨飘摇,但其礼法观念却仍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成为人们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左传》的作者着眼于这个故事知礼法、助教化的一面,忽略了情感因素,不过,后来出现的《礼记·檀弓》篇重述这个故事时加了“其妻迎其柩而哭之哀”一句,透露出杞梁对丈夫的感情,一个恪守礼法的形象,被注入了人的血色,这个微小的变化不仅表现了历史对传说的制约,也为后来故事的演化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与此同时,《孟子》《淮南子》诸书中,也都有了相应的俌演。
从汉代开始,孟姜女故事开始出现分化。一方面它受到诗人的关注,另一方面,。相对而言,诗人对孟姜女故事只是赞叹和感慨,是前代悲歌哀哭传统的符号化印记,如王褒的《洞箫赋》把杞梁妻的歌声作为美妙乐曲的意象符号。而民间传说则继续其形态变化的趋势,开始向后来的“崩城”情节转化。
西汉后期,孟姜女故事在民间传说中开始出现了哭夫崩城、殉夫死节的情节,这大概与汉代注重天人感应,愿意在想象中创造奇迹的风气有关。刘向《列女传·齐杞梁妻》的记载尤为详细,不仅保留了《左传》中孟姜女“知礼”的旧貌,而且在其身上増加了“贞”的属性。从故事的实际内容来看,这种“贞”既有服从礼教的一面,也有超越礼教、忠于爱情的一面,后者所占比重也许更大。自此,对爱情的忠贞成为孟姜女故事的主导方面,并为后来的故事奠定了基本框架。
唐代是孟姜女故事最终基本定型、更富传奇色彩的时代。其进步表现在:首先,故事正式与秦始皇修筑长城联系在一起;其次,增加了许多情节和细节,加强了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代表性文献有两种,一是唐玄宗时所出《琱玉集》引录《同贤集》,记述杞梁为秦始皇修筑长城时逃入孟家后园,见孟女沐浴,孟女以此为由强嫁,婚后杞梁返役后被殴致死,尸体被筑入城中。孟女往赴悲哭,收尸归葬。二是敦煌曲子词所记片段,其中不仅包含千里送寒衣的情节,还首次出现孟姜女的名字,结束了女主人公名字不确定的历史。唐代以后孟姜女故事出现在包括变文、话本、弹词等几乎所有的通俗文学艺术形式中,出现了数以百计的作品。但就其情节内容而言,基本上没有离开唐代孟姜女故事的规模和范围。
如果说孟姜女故事在《左传》中的记载是以真实史料为主,刘向《列女传》的记载是史料与传闻参半的话,那么唐代便是以虚构的传奇故事为主了。这样的走向从表面上看是离历史的原貌愈来愈远了,但如果认真考察一下每次故事变化的背景,就会发现它们所超越和偏离的只是故事原型的历史背景,而又不知不觉地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唐代的孟姜女故事虽然较之前代有了很大变化,但仍可从中看出当时社会的影子。据顾颉刚先生考证,唐代的孟姜女故事之所以有了秦始皇修长城的内容,一方面是受到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因为唐代滥用徭役,百姓不堪其苦,故有此说。而唐代的孟姜女故事之所以富于传奇色彩,则与唐代盛行传奇小说不无关系,这样看来,传说故事乃至文学艺术对生活的每一次超越,都要伴随生活对它的制约。但每一次超越并非是对前一次的简单重复,而是一次升华。这种超越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艺术家对生活的概括和升华,而生活对它的制约则又使它更为坚实,更富有生活的底蕴。
文章最后一段意在说明:
第二步,阅读最后一段,第一句句讲《列女传》和唐传奇,属于列举现象,非重点;第二句“但认真考察故事变化的背景”强调“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可见,前两句重点在转折后。强调故事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文段后面引用顾颉刚先生的考证,是为了论证前文的观点。最后一句又总结“故事乃至文学艺术对生活的超越”都伴随着生活的制约,再次强调故事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我国民法是调整( )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 )平方米以内。
动物园内海洋馆、热带馆、熊猫馆采取分时段展览形式,海洋馆每展览3天闭馆1天,热带馆每展览7天闭馆3天,熊猫馆每展览6天闭馆2天。若三个场馆同时从周一开始进行展览,则三个场馆第一次均闭馆是星期几?()
淄博设有的山东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是( )。
将中国领土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十四五”时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措施包括()。
制造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基本原则有( )。
除藏书外,藏书楼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作为藏书家及文人学者校勘书籍、读书研究的主要场所,为了使藏书内容准确,没有舛误,他们将多种刊本进行比对,通过勘订,改正原书中的错处,以免__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