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生病,人人也都免不了讨论疾病,但是疾病这个词其实没有严格的边界,身体内细胞恶性增生所导致的癌症是疾病,外来病毒引发的非典型肺炎是疾病,纯粹外力引起的骨折挫伤当然也是疾病……那么,胖一些重一些,是疾病吗?这个问题判断起来就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了,腿上多一点赘肉,鼓起一圈肚腩,好像也看不出十分严重的健康问题。唐朝人曾经以胖为美,直到现在,很多部族和国家也仍然是以肥胖为最重要的审美标准,依靠主观审美来理解肥胖,是不靠谱的。
那么,医学界和医疗政策制定者在判断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时,就需要非常小心了。因为一旦被定义为疾病,就意味着公共卫生系统需要对此进行积极于预,包括:提供关于肥胖危害和相关治疗手段的公众教育,提供准确诊断肥胖的手段,投资研究开发肥胖相关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报销低收入者的肥胖相关医疗支出等。这一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已十分稀缺的医疗资源会面临更多挑战。
所以,要判断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不能依靠审美和普遍的价值观,而是需要确凿无疑的数据:肥胖是否会危害健康?危害程度有多大?
如今,基于来自成千上万个体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权威医学组织已经明白无疑地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率先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这一思想也逐步演进并介入公众生活。
一旦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紧跟着需要回答的是第二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治疗肥胖?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即便到了20世纪,人们开始慢慢承认肥胖是件坏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肥胖都被认为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医学问题。胖人成为愚蠢、笨拙、没有自控能力和道德软弱的象征,甚至成为公众调侃的对象。
在很多时候,大众似乎倾向于认为,治疗肥胖需要的不是医学手段,而是自制力,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要学会自我约束;是纪律性,克服懒惰并坚持定期锻炼;甚至还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因为健康饮食、定期锻炼乃至与健康生活方式有关的知识,对于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群来说,可能都是奢谈。这些原因导致肥胖的治疗成为一个界限模糊甚至有点儿敏感的话题。
这些看法深刻影响了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对抗肥胖症的思维和行动。如果肥胖源于自我约束不足,那么用公共卫生资源予以治疗,对于善于自我约束者而言是否公平?如果肥胖纯粹是个人选择,那么从公共层面予以干涉,是否侵犯个人权利和自由?如果肥胖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个人行为加以逆转,那么肥胖症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是否必须?
目前的科学证据,至少从两个方面反驳了肥胖仅仅是个人选择和个人意志问题的看法。
一方面,有个好胃口乃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法宝,把自已塞饱甚至不惜大腹便便乃是巨大生存优势,因为充足的能量储备意味着人类的祖先更有可能熬过下一顿饱餐之前的饥寒交迫。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的祖先大多数时候过的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仅仅是在过去一两百年里,感谢化肥、农业机械、育种技术发展和杀虫剂,人类才能从整体上开始摆脱饥饿的
困扰。而这种看到吃的就想饱餐一顿的巨大进化优势,放到美食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而短短一两百年间,人类还不足以进化出能够抵抗食物诱惑的新生物学“本领”。
另一方面,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证明,调节食欲的大脑中枢实际受到“饱”信号和“饿”信号的双重控制,从而能够根据身体能量水平精巧地调节食欲。但在已经出现肥胖问题的动物体内,下丘脑感知“饱”信号的能力会显著下降,感知“饿”信号的能力却会提升,两者相加的结果是肥胖的动物更容易感觉到饿,更容易开始进食。换句话说,贪吃暴食除了是一种“吃货”的进化本能,还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的神经生物学现象。
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项对应第九段最后一句“在短短一二百年间,人类还不足以进化出能够抵抗食物诱惑的新生物学本领”,与“与生俱来”恰恰相反,因此A项错误。
B项对应文段最后一句“但在已经出现肥胖问题的动物体内……感知‘饿’信号的能力却会上升”,正确。
C项和D项是无中生有。
因此本题答案为B项。
事后郑老师在班上如何处理此事最合适?
上课铃响了,来上英语课的陆老师看着教室旁仍在打扫的学生们,他如何做最合适?
(题干不全)学生一发不可控制了呢?其原因在于初中学生:
当郑老师见到学生开始拿蛋糕互相袭击时,哪种做法最为合适?
冬至这天是初三(3班)小余的生日,郑老师从饭堂出来进到班里准备组织学生午自习,刚进来就被讲台上的大蛋糕惊到了。这时同学们都围上来,小周率先说:“老师,今天是小余的生日,我们一起为她点蜡烛,唱生日歌吧!”小何提议:“您为我们切生日蛋糕吧!”郑老师为小余点了蜡烛,和学生一起唱了生日歌,并切了蛋糕,大家陆续拿到了自己那块。
这时只听“啊”的一声尖叫,小余脸上被涂上了一大块奶油。而这只是开始,拿到蛋糕后同学们兴奋起来,相互朝对方“袭击”,郑老师也没有幸免,她的脸上,衣服上留下的奶油痕迹越来越多。“很少能在学校看到孩子们有这么开心的状态了,玩就玩一会吧。”郑老师心想,但下午还要上课,随即通知大家“活动到12:45分,上之课前收拾好教室卫生。”随后郑老师离开教室回到办公室,去清理脸上衣服上的奶油。
离开教室后,班上更热闹了,有的女生拿着蛋糕在操场上追逐男生,有的学生在教室外拿着蛋糕互相往脸上衣服上抹着,小王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都是白花花的奶油,男生小李干脆用校服蒙住了脑袋……这时,教务处主任来到办公室,告诉郑老师:“你们班的学生疯闹,把奶油弄得满教室满校园都是,赶紧组织学生打扫卫生。”郑老师这才反应过来,立刻来到教室,班上只有二三位学生,只得先组织他们把教室打扫干净。陆续有学生回来,向外班借来拖把,水桶将门前和教室附近的蛋糕收拾干净。上课铃响了,还没有收拾干净……
当郑老师进教室见到讲桌上有大蛋糕时,最合适的做法是:
五年级举行集体跳绳比赛,五(1)班在临上场前大绳坏了,王老师让体育委员去四(3)班借了一根。跳完后,大家就回教室了,把大绳落到了操场上。过了几天,四(3)班同学来要大绳,这时再去操场找已经找不到了。针对这一情况,五(1)班班主任李老师该如何处理?
家长开放日时,二(6)班一位家长听完数学展示课之后向班主任反映:“班里孩子多,我家然然胆子小又不爱说话,这堂课他一次手也没有举,虽然有一次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了,但那个题没什么难度,我感觉他这堂课收获很小。您能不能跟数学陈老师说说让他多给然然些机会?”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如何回复最合适?
五(1)班是某学校的一个“问题班”。学生学习成绩较其他班差,个性张扬,难以管理,班风很乱,也有一些家长不太配合老师工作,偶尔在班级群里质疑教师的授课及管理。最近五(1)班的班主任老师因病休长假,学校考虑再三,决定派赵老师接任班主任。赵老师采取以下哪些措施更加合适?
①打造班级文化,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常规
②利用集体外出的实践机会,精心策划组织活动
③把自己设计的学习策略告知其他学科教师
④与科任教师一起给孩子们制定学习策略
⑤在班级群里发布消息,了解家长的需求与期望
⑥通过各种方式,与有质疑的家长进行沟通
为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音乐老师会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问问学生与音乐有关的问题,让每位学生唱一首歌,轮到小李时,他胆怯地说:“老师我不会唱”,老师让小李照着歌本念了一遍歌词后坐下了。事后音乐老师了解到小李在老家上的小学,没上过音乐课,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唱过歌。面对小李,音乐教师怎么做最合适?
在某初中,学期刚刚结束,做完班级大扫除,收拾学生遗落物品时,高老师发现了一本笔记本,这是男生钱某送给女生刘某的礼物,写有表白内容。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老师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