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务员公务员省考公务员申论->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给定材料

材料1:

今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日前又印发通知,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尽快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下称“就近入学”)工作方案,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就近入学”成为今年教育领域最热的话题。

在教育部的微访谈上,有网友提问,“如何保证学区公平划分,就近入学会不会引发‘学区房现象’?”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专项工作处处长陈东升表示,为贯彻制度设计关于促进公平的初衷,学区划分都充分考虑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等因素,客观公正地划片,确保每个片区都有优质学校,每个片区总体办学水平大体相当,关于“学区房”,根据制度设计,每个片区都应有优质学校,每个学生无论住在哪,都拥有基本平等的通过派位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

知名学者A先生认为:教育部这个通知并无新意,不过是把多年前的政策重申一下而已,从根本上来说,高考模式和应试教育制度没有发生改变,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和措施,都只是在原地打转,难以真正落实。

网友轩宇说:划片入学是我小学入学就在做的事,而现如今我已经33岁了,这政策竟然还没被彻底落实?

材料2:

为了解“就近入学”政策在基层中的落实情况,研究者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三十五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究班的全体学员进行相关调研。

调研显示:地市教育局长对就近入学政策总体上持认同、支持的态度。87.1%的局长认同就近入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难的问题,63.5%的局长认为就近入学能有效推进教育公平,82.8%的局长表示就近入学政策整体上利大于弊。

与此同时,67.3%的局长表示自己所在地市就近入学政策在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并不好,在落实不好的地区中,87.1%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

局长们普遍认为,相关配套政策缺乏,是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高、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难的重要原因。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旨在推进师资均衡的教师交流政策在实践中执行得并不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现行教师管理体制导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权限有限,无法通过行政命令手段调配校长、教师交流。另一方面,相关激励政策的不到位,很难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

会上也有人担心,就近入学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变相拉低公共服务质量,为收费服务腾出空间。

材料3:

北京的向女士,她唯一的坚定信仰就是,必须拿下最好的小学。于是,中关村的一所区重点成为她考察了几个月后定下的目标。2007年北京房价还在1万上下的时候,8年翻9倍,16平米叫价450万,花100万买一个根本没法居住的房子只为附近有重点。“花钱择房”。中国之声在包括北上广在内的20个大中城市做的调查显示,未来计划通过购买学区房实现小升初的占31.7%。

距离北京1500公里之外,宁波的干先生两年前就托人费半天劲找好了关系,让儿子进重点小学。“关系都找到的,说去那个好的学校。好了,这下下了个文件,不能择校了!懵了嘛,懵了一下,那只能到就近的一般的学校就读了。找关系不好使了,买房子也来不及了。”最终,干先生的儿子进了普通小学,在区里也只能算是中等。没办法,只好花钱找人辅导。就近入学变成另一个战场,少了条子,却多了票子。

材料4:

说是就近入学,部分小学的服务片却舍近求远,也让不少家长疑惑。一位家长反映,他住在华贸城小区,紧邻朝阳实验小学润泽分校,花家地实验小学朝来校区、和平街一中小学部也比较近,但他家居住的小区却没有被划进这儿几所近的学校,反而被划进了距离小区最远的青年城小学。家长王女士对育新小学分校划片也有不同意见。她认为,龙禧二区离该小学步行仅1000米,比和谐家园二区更近,然而前者不在小学服务片内,后者却被划进。

关于划片依据,不只是家长搞不懂。一位家长透露,片的概念是历史延续下来的,每年招生前,学校会根据新情况进行微调,但基本的划片范围是不会变的。另一位工作20多年的校级领导说到划片依据坦言:“始终没闹明白过”。

对于部分家长有关学校划片舍近求远的质疑,北京市教委的答复是:就近入学不代表最近入学,学校的具体划片范围由各区教委统一制定安排并报区政府审批。

记者了解到,现在各小学的划片范围仍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大盘子”,几十年过去,新建小区、拆迁、学校合并,原来的街道已经大变,但划片的“大盘子”依旧只是依据新变化进行微调。

为何各区县的划片基础多年不改?业内人士分析,这与近些年来的择校热有关,“如果学校的服务片有大变,某小区突然被划在一所名校之外,不知会引发多少纠纷呢!”

材料5:

2008年小张的儿子小升初,她按规定参加了划片就近入学的电脑派位,等录取通知发下来她一下子就懵了!儿子被分到学区内一所最差的中学。这时她也只好自我劝解,只要孩子争气,好好学习,以后凭本事进好高中不耽误上好大学。

她给儿子报了一对一辅导,学费最初100元/小时,后来变成300元/小时,一发工资,她就得赶快给儿子续学费,数量可观的补习费立刻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拮据起来。好在天道酬勤,儿子考上了海淀区的一所重点中学。可能很多家长看不上区重点,但这个区重点是怎样考上的,只有她和儿子知道!接到通知那天,她忍不住嚎啕大哭,虽然进了区重点,但成绩在班里却也不占优势,老师说他底子太薄了,同班的大多是报考市重点落下来的孩子,用同事的话说,小张的教训,可谓血淋淋。

材料6:

2013年5月2日,南京。五一小长假结束了,一位六年级小学生还没写完作业,凌晨4点,他开始忙碌,黎明时分,家长发现,他在楼道内用围巾上吊自杀了,写不完的作业,成了这名少年死亡的直接杀手,无独有偶,另一名跳楼自杀的孩子,被救醒后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不想上学了,作业做不完啊。”

去年暑假,湖北宣恩一中还在补课,部分学生因心生不满,将书本从教室往楼下扔,继而发展为撕烂书本漫天纸屑飞扬,宣恩一中校长说,今年暑假能放20多天,在全州重点高中里,补课时间已经是短的了,类似毁书的事情并不是新闻,毁书所折射的,正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辛酸,苦楚,和巨大压力。

1955年,教育部发出了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据统计,在近60年里,减负被国家教育部门减了9次,各地的减负令多得数不清,其结果却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尖锐质疑,我们的教育部门都在干什么?60年的贯彻落实就是这样的结果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1999年以来,中国中小学生的睡眠不足时间在持续减少,学习日近八成学生睡眠不足,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睡眠不足,而长期睡眠不足,损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和人格障碍。

材料7:

教育改革要解决的莫过于‘减负’‘择校’两大节点”。在某省教育厅厅长看来,择校热,反映的是社会公平问题,那些没有“条子”、“票子”的家长通过给孩子“增负”的方法为孩子争取一个理想的学习机会,所以说“择校”成为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推手,“择校”问题不解决,现有的动力机制不改变,“减负”越减越重。所以,只有推行适度教育、个性教育,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人的力量。

在谈到“减负”越减负担越重的问题时,某学校校长Y说,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60年来的“减负令”基本沿袭的是至上自下的路径,聚焦于学校教育本身,从“减负”的主要措施看,历年来的“减负”基本上是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入手,这些措施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担过重的问题。但是如果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看,无论各个学校实行的“减负”措施多么有效,只要当家长和学生重新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时,所有的举措就立即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越减越多,于是“减负”工作逐渐演变成“负担过重—减负—负担更重—再减负”的怪圈。

材料8:

去年8月22日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 ,其中一条看起来“大快人心”的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竟然遭到最多的反对,充满戏剧性。在收到6000条意见中,90%不同意小学阶段不留作业。面对汹涌的民意,教育部关于作业的规定变成:“减少作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要积极与家长互动,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

不留作业,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真的能减下来吗?答案是否定的。“学校规定说不让学生把书包带回家,家长就会去学校偷书,或者买一套教材放到家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说的不是笑话,而是真事。教育系统为学生减负,家长那边却带着孩子补课、买习题书、自己给自己的孩子加码。可怜父母心,倪闽景说家长的做法是现实的选择,但社会对于教育需要一场启蒙运动,家长也需要明白教育本身的规律。

“不是每个孩子都一样,人是有差异的,人的智商也是有差别的。同样的作业有的学生觉得不多,有的做的慢,就感觉太多,压力太大。”倪闽景的说法恐怕很难被一些家长接受。

材料9:

有着多年美国教学经历的纽约大学教授陈宇新认为:美国的”快乐教育“并不一定能教育出快乐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快乐教育“给了孩子们过多的没有根据的自信。然而,现实却并非总是玫瑰色的.自从”快乐教育“的理念从60年代末兴起并逐渐成为美国教育的主流理念后,美国中小学生数学和科学表现就不断下降,有意思的是,正当美国的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以及企业家们痛心疾首于”快乐教育“的弊端,呼吁更多作业,更多测试,更严标准,主张”增负“时,中国正在努力”减负“。

德州农工大学的威廉`克莱姆(William Klemm)称,美国需要纠正反对记背的德偏见。甚至连美国教育部都拉响了警铃,他们在2008年的一份报告中斥责美国学校,为学生缺少数学运算流利度而感到悲哀。该报告总结道,学校需要接受令人生畏的“灌输知识与实践练习”的教育之道。

理性地来看,美国的教育方式善于挖掘孩子们的创造力,适合天才的脱颖而出,但是普通的孩子往往缺乏足够的基本技能训练。这被经济学家公认为是造成美国社会收入差距扩大,制造业外流和中产阶级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现有教育方式在基本技能训练上做得不错,但却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多数孩子感到痛苦。同时这也造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艰难。

材料10:

我已经上过一次当,不会再上第二次了。“听到”取消重点校重点班“童雨脱口而出这句话。

2012年北京市教委叫停了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这原本让童雨十分高兴,她忙给孩子取消了奥数班,因为”孩子并不喜欢学奥数“,终于可以减减负了。

可童雨很快就发现,除了她之外,基本上其他的家长都没给孩子停奥数,校外的那些奥数培训机构生意也越发红火了,她又忙去给孩子从新报名,可是却被告知他们的资格已经被别人顶掉,直到第二学期才勉强入学,但还是没能回到原来那个拥有名师的班级。

对于取消重点校这一政策,童雨表示严重怀疑,”当初说要取消奥数,可根本就没落实,你看现在哪个初中不考奥数?春苗杯(奥数比赛)不照样办着么?现在又要取消重点校,可我们敢信么?何况就算取消了重点校的名头,能真的取消一个好学校的优势地位么?"

事实证明,童雨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记者调查发现,其实北京市并没有意义上的重点校,取而代之的是示范校的称号,除市级示范校外,在各区县也有各自示范校,既有小学,也有中学。政策在落实时变了样。

在今年稍早的时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重点校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仍然存在,学校之间的差距短期内很难完全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材料11:

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大中城市教育衔接难点调查》,在很多听众尤其是家长们之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孩子是教育的核心,是家庭的希望。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家长们的心态,是幼升小衔接链条上最难解决的难题。部分调查节录如下:

广州家长:我们现在有少年宫的画画还有语言艺术,国际象棋,现在还报了体校的乒乓球,游泳。

记者:那你的女儿每天都上一种班是这样吗?

广州家长:有些一周一次,有些有空就去,反正时间都排满了。

记者:如何准备幼升小的面试?

南京家长:钢琴,街舞,各种衔接班。

比起其他人的迫切和焦虑,一些在犹豫,在反思的家长,似乎更加难能可贵。

上海家长:民办学校入学比较严格。我们就犹豫了,因为我们孩子比较活泼,我和爸爸不想因为这样一个学校的应试化的教育,那么严格的管理,让孩子们丧失了他这种活泼的天性,所以我们就放弃了这个民办学校的考核,还是希望孩子的天性不要扭曲,我们不想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教育的真正公平,不是一步两步,或是一年两年就能实现。从政府到学校到家长,任何一寸改变,都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未来。

第二题、给定资料9显示,当我国正努力给中小学生“减负”时,倡导“快乐教育”的美国却在大声呼吁给学生“增负”,请对此现象进行分析。(15分)

要求: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深入,逻辑严谨,表述准确,不超过200字。

赋分说明

认识环节3分,分析环节9分,解决环节3分。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资料中关于中小学生有“减负”和“增负”两种观点。

“减负”合理性体现在基本是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入手,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担过重的问题,但也存在弊端举措落实不到位愈减愈多。

“增负”在能够培养学生数学和科学表现,培养基本技能,甚至造成社会收入差距,制造业外流及中产阶级弱化,但是会抑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注重孩子技能培养的同时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均衡协调发展。

更新时间:2021-09-15 08:08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与资料相符的是( )。

  • A.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投资额基本相当
  • B.2007年上半年,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
  • C.2007年上半年,农村投资在全国总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在18%至20%之间
  • D.从2004-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持续提高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07年上半年地方项目的投资额约为中央项目投资的多少倍?( )。

  • A.8
  • B.10
  • C.12
  • D.14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08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额最高的行业是( )。

  • A.煤炭开采及洗选业
  • B.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C.铁路运输业
  • D.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07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约为多少亿元?( )。

  • A.46085
  • B.48296
  • C.54158
  • D.58436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材料题 行测,历年真题,2010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2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8436亿元,同比增长26.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9966亿元,同比增长23.2%。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3554.亿元,同比增长19.3%。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5123亿元,同比增长18.9%;地方项目投资53313亿元,同比增长27.6%。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846亿元、26322亿元和312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5%、26.6%和26.2%。在全社会投资中,从行业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823亿元,同比增长42.0%;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3546亿元,同比增长7.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957亿元,同比增长19.8%;铁路运输业投资809亿元,同比增长20.4%;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1815亿元,同比增长46.7%;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596亿元,同比增长27.5%;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012亿元,同比增长39.2%。 2004~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 A.2005年
  • B.2006年
  • C.2007年
  • D.2008年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以下关于2007年银行卡业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转账业务的笔数比上一年度翻了一番
  • B.每笔银行卡业务的平均金额超过1万元
  • C.转账业务的金额是各银行卡业务中最高的
  • D.取现业务的笔数不到银行卡业务总数的一半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07年,在各项银行卡业务中,业务金额增长幅度低于业务笔数增长幅度的是( )。

  • A.存现
  • B.取现
  • C.转账
  • D.消费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07年,存现业务的金额约占银行卡业务总金额的( )。

  • A.1/5
  • B.1/4
  • C.1/3
  • D.1/2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06年办理银行卡业务总额约为( )。

  • A.70.6万亿元
  • B.89.4万亿元
  • C.111.5万亿元
  • D.136.1万亿元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材料题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银行卡发卡总量149995.06万张,同比增长32.63%。其中,借记卡140968.78万张,同比增长30.36%;贷记卡7161.53万张,同比增长144.08%;准贷记卡1864.75万张,同比减少7.9%。中国已被公认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银行卡市场。

2007年全年共办理了银行卡业务1361185.48万笔,金额1114692.8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分别增长24.70%和57.94%。各项银行卡业务中,存现业务300832.03万笔,金额354222.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4%和46.67%;取现业务696597.58万笔,金额301498.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629%和28.76%;转账业务189637.01万笔,金额429030.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9%和103.19%;消费业务174118.86万笔,金额29940.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36%和58.11%。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卡消费额(扣除房地产和批发类交易)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9%,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对我国2007年银行卡发卡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 A.各类银行卡的发卡总量均实现了增长
  • B.发卡总量及发卡同比增幅均最高的是贷记卡
  • C.借记卡的发卡总量达到了准贷记卡的80倍以上
  • D.借记卡的发卡总量及发卡同比增幅均超过准贷记卡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