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务员公务员省考公务员申论->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经过3天奔流北上的丹江水2014年12月15日正式汇入郑州市刘湾水厂,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沿线2000万人开饮丹江水。

郑州市自来水公司负责人F介绍,长期以来,郑州市以黄河水为饮用水源,南水北调通水后,郑州市率先“换水”,改喝丹江水。据了解,刘湾水厂是郑州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受水水厂之一,建设规模为日供水40万立方米,以南水北调为主要水源。刘湾水厂接入丹江水后,经卫生疾控部门检验确认水质合格,“南水”将正式并入郑州市自来水管网,供市民饮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穿越中原腹地,一路北上,线路全长1432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内全长731公里,占中线工程总长的57%。按照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分配河南用水量37.69亿立方米,约占年调水总量95亿立方米的40%,河南省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也是最大受水区。

通水后,河南省将通过南水北调配套的39个分水口门,分别向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许昌、郑州、焦作、新乡、濮阳、鹤壁、安阳等11个省辖市、34个县(市、区)的83座水厂供水,输水线路总长约1000公里,直接受益人口2000多万。

2.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投资巨额,涉及范围广,影响十分深远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同时,又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取“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机制运作,现代企业管理,用水户参与”方式运作,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超大型项目集群。其建设管理的复杂性、挑战性都是以往工程建设中不曾遇到的。

南水北调工程点多、线长,东、中线一期工程包含单位工程2700余个。其中,不仅有一般水利工程的水库、渠道、水闸,还有大流量泵站,超长、超大洞径过水隧洞,超大渡槽、暗涵等。与此同时,工程投资巨大,主体工程筹资渠道由政府拨款、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和银行贷款组成。政府拨款主要由中央政府安排;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实际是订购南水北调水权,因各省市的需水量、调水距离不同而不同。中央拨款和省市筹集的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共同构成项目资本金,出资者按比例行使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贷款由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统一承贷,并以水费收入和工程建设期满后的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偿还。

在项目建设的管理上,既要体现项目法人的责任主体地位和作用,又要建立多层次分级负责管理的体系,既要充分调动项目法人的积极性,又要充分调动所经地区的积极性。除主体工程建设以外,还有大量相关工作,如征地移民、生态与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文物保护、节水、地下水控采、产业结构调整等,涉及众多地区、众多部门的职责和利益关系调整,必须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有效的合作与协调来实现。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充分考虑有利于工程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要求,充分听取沿线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的渠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必须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在工程技术上,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如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中新老混凝土结合、中线穿黄工程中大断面开挖盾构技术应用、东线低扬程大流量水泵选型和制造、北方地区冬季冰期输水安全以及长距离调水的自动化管理等。在社会管理上,东线治污、中线水源区保护、受水区地下水控采、输水过程中供水安全控制、社会节水措施的落实等,需要同步抓紧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物价指数及有关政策变化引起水价负担及社会承受能力问题、不同水平年水资源的合理调配、还贷风险的控制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妥善解决。

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是通过多方面来体现的。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不仅要保证调水的水量,还要保证调水的水质,促进沿线治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保证调来水的有效利用,还要促进受水区的节水,通过减少受水区地下水的开采,促进区域水资源联合调度和提高利用水平,促进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的建立。统筹各类不同目标,最终达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目标的实现。

3.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建设超过十年之久,备受关注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据了解,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有12亿吨长江水调入京城,长江水会和北京当地的水按1∶4的比例进入北京市供水管网,流入千家万户,为什么不是直接饮用长江水?又为什么要先按1∶4的比例进行调配?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在建设期间已初步发挥了效益。北京至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是中线一期工程先期完工的项目,截至2014年4月已累计四次调水入京,累计入京水量16.1亿立方米,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张状况。不过这里边也发生了点小插曲让南水北调的工作人员意识到,有一个“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要解决,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副主任Y跟记者讲述了这个问题。

Y介绍说,水管包括大管小管到每家每户以前都是铁的多,容易生锈,这是一个问题。另外,北京市靠超采地下水在维持,所以说北京的水比较硬,这个水的pH值跟原来的水管相对稳定。新来的水改变了pH值,改变pH值可能就把一些水垢弄下来了,打开水龙头一看,怎么水是黄的!原来是清的,怎么调来的是污水,这个问题已经试验了三四年。

北京缺水是出了名的,有数据显示,北京地区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已经达到了92%,而常年使用地下水,让北京的供水管线适应了这样的水质。如何解决呢?

Y说,在丹江口水库大坝里边,搞了各种北京的水管,一段段拿出来,截断下来拿到那边去试,什么样比例的水,怎么样通过,将会发生什么?搞了几年,现在搞来了配方,调着来,进行勾兑,以后全部都是,就有一个过渡。而且每一个自来水厂比例还有点调整,根据这一段水管的情况,但是24个北京的自来水厂最后全部都要用丹江口的水,因为这个水质比北京的要好。

南来的水进入北京以后将沿着南水北调北京段总干渠进入大宁调压池和团城湖调节池,在城区内会沿着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以及西四环形成输水环路,各水厂按比例调配水进行城市居民供水,长江水绕城一圈让城内喝饱了以后,还有一条输水线通入密云水库补充战略储备用水。不过,北京市水务局的工作特别提醒,虽然有十几亿吨的水进京缓解北京的缺水局面,但是节约用水还是常态。

4.汉江径流量年际变化遵循丰枯规律,2013年以来汉江一直是“平水偏少”年份,但不能由此断言今后汉江缺水。丹江口水库依赖夏汛、秋汛两个汛期,秋汛一般最迟到10月,几场大水就能填充库容。

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库容增加了100多亿立方米,成为一个多年调节水库,调蓄能力更大了。总体看,南水北调中线已经对连枯情况做了充分预案,即使在最枯年份,在优先保证汉江中下游用水的基础上,调水量也可达62亿立方米。中线工程年调水95亿立方米是个平均数,水多则多调,水少则少调。今后通过丹江口水库以丰补枯调蓄,可以有效化解未来“无水可调”的担忧。

中线调水充分考虑了上下游用水需求,一期工程调水量占汉江流域水资源量的17%,为防止对汉江中下游的生态影响,规划了引江济汉等四项工程,补充汉江因调水减少的水量,规划年均输水37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水量为363.5亿立方米,上游需水23亿立方米,中下游需162亿立方米,剩余170多亿立方米,完全能满足中线95亿立方米的调水规模。为应对2014年旱情,8月引江济汉工程提前启动,长江水从潜江市补入汉江,流量为100立方米/秒,使汉江中下游7个市(区)受益,保障600多万亩农田的抗旱用水。

按照规划,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主要向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四省市的141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据测算,通过南水与当地水联调,华北地区每年能减少超采地下水36亿立方米。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

5.南水北调工程总投资额5000亿元,旨在解决北方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但缺水城市却并不领情。过高的水价以及海水淡化的迅速发展,令南水北调遭到冷落。

北方有多缺水?水利部水规总院副院长L介绍,京津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的1/9,70%的供水靠抽取地下水。按照现在用水水平,该地区年均生态用水赤字近90亿立方米。

有人提出,近年北方降雨增多,还要南水北调吗?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W分析,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535毫米,近年来降水增多约10%,但还没达到平均水平。加之长期地下水严重超采、河流干涸,华北地区形成世界最大漏斗区,要维持生态水量,折算成降水至少要748毫米。可见,增加的少量降水只能算杯水车薪。

除了调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W说,办法有两个,一是节水,二是开源。“节水是第一位的,但单靠节水不能解决北方缺水。”W说,目前北京、天津等地的节水水平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再进一步节水,潜力很有限。

靠海水淡化能解决缺水吗?W说,这要看是不是划算。每淡化1立方米海水成本是6块钱,北京离天津这么近,建管线把水送过来,一方水成本至少要7块多。而中线调水到最远的北京,一方水成本比海水淡化便宜一半以上,还能让沿线140多个城市都受益。

“采取节水、中水回用等措施,水还不够怎么办?跨流域调水是不得已的选择。”W表示,经过50年论证,综合看来南水北调经济上可行,百姓可承受。

水利专家表示,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北京及沿线各地仍需加大节水力度,将“南水”高效用好。

北京多年来缺水严重,但由于保障力度较大,大多数老百姓对缺水的感受并不深。水利专家建议,“南水”进京后虽能提高北京城市供水保障率,却不能完全解决严重缺水的问题,全市仍需“拧紧水龙头”,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引导市民珍惜、节约和用好每一滴水。

专家进一步表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北京及沿线各地都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业、农业、市政等领域节水力度,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优质优用。“在居民用水方面,仍然要加强生活节水,普及各种节水器具”。

相关部门负责人认为,当前水资源短缺局势要求我国城市“量水发展”,精细化管理水资源,深层次调整产业结构,并限制高耗水产业行业,全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优化水资源优化配置。

6.“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和引黄工程实施后,会增加河北水资源供给总量,但综合考虑生态和农业需水,缺水问题依然存在。”昨日,河北省水利厅副厅长Z在省政府召开的加快推进全社会节约用水新闻发布会上说。

据介绍,河北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根据《河北省水资源评价》结果,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2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3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后,水资源总量20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07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

不仅如此,河北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也不均匀,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532毫米,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降水量占80%左右。区域降水差别也较大,冀东山区年均降水量688毫米,张家口坝上地区仅387毫米。另外,水资源量衰减趋势也比较明显。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近十年河北省自产水量由年均300亿立方米减少到150亿立方米,减幅达50%;入境水量由年均100亿立方米锐减到27亿立方米,减幅达73%。

自然条件恶化的同时,用水需求不断加大,用水总量持续增加。河北年均用水总量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约40亿立方米,增加到近十年的约2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约15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约25亿立方米,生活用水约22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约2亿立方米。而目前,全省年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有150亿立方米,缺口50亿立方米左右,如果考虑到生态用水,年缺水量达到100多亿立方米。

由于长期严重缺水,超采地下水成唯一选择。在河北年均超采量近50亿立方米,平原超采区面积达到6.7万平方公里,超采量和超采区面积均为全国的1/3,形成了7个大的地下水漏斗区(高蠡清、肃宁、石家庄、宁柏隆、衡水、南宫、沧州),已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地陷地裂等地质灾害问题。河流干涸、湿地萎缩,湿地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70%以上。再加上河北用水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70%以上,全省农业有效灌溉面积6700多万亩,高效节水面积仅有2500万亩,大水漫灌还比较普遍;工业结构偏重,钢铁、化工、火电等高耗水行业占60%以上,工业节水设备、工艺、技术普及率较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9立方米,远高于周边的天津8立方米、山东12立方米、北京14立方米。

缺水严重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农业灌溉保证率大大降低,每年因地下水位下降,报废机井近万眼,大型灌区灌溉面积较20世纪80年代萎缩300多万亩;为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部分城市已数次更换水源地;一些重大工业项目因缺水难以立项上马。目前,全省仍有565万农村群众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平均每年因干旱造成50万群众临时性饮水困难。

根据预测,在考虑各种节水措施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前提下,到2030年河北全省总需水量约24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实施、引黄水量充分利用后,可供水量最多为230亿立方米,但缺口仍有10亿立方米左右。缺水将是河北长期面临的严峻形势。

7.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长江水一路北上,奔向北京团城湖。“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的评价,道出这一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意义。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正在路上奔流的每一滴长江水,都是人力与精神的伟大结晶。在项目现场,穿黄、渡槽、倒虹吸、暗涵等工程专业术语,与盾构机开掘前进的隆隆之声共鸣激荡,让人豪情满怀。而这背后,更是无数人默默的奉献。

库区移民燃一炷香于先人的坟冢,挥别生长于斯的家园,“国家让咱去哪儿咱就去哪儿”,仅丹江口库区,两年多时间就迁出了34.5万余人。与移民在一起的,还有移民干部,辛劳与委屈不用说,甚至有因此劳累致死者。京津冀豫马上就要喝到的长江水,每一口都凝结着库区移民无私的奉献。可以说,这一道水脉,不仅是全球最宏大的调水工程,更是资源共享、南北协作、情感互动的区域合作样板。

南水来之不易,更当倍加珍惜。节约每一滴水,用好每一滴水,是应有的自觉。拧紧水龙头,改变农业漫灌现象;优化工业用水,严管洗浴、洗车等特殊行业用水;回补超采的“子孙水”……受水区的政府既要实行水资源宏观控制,又要加强微观管理,更要有“用水不合理,就规划不批准、项目不上马”的决心。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水源地儿女不计得失的真挚情谊,也才能让南水北调工程的价值最大化。

润泽北方的同时,南水北调抬高了沿线生态文明的“水位”。为保一江净水北送,近年来,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累计关停1000多家污染企业,招商引资加高门槛将亿元矿石化工产业拒之门外。换个角度看,这也倒逼出一场转方式、调结构的“生死转型”。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例,沿线城市克服了“流域治污第一难”,非但没有限制发展,反而实现了更高层次发展。譬如,山东调水沿线的草浆造纸企业减少65%,纸产量却是原来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有了东线的经验,中线城市发展应有更合理规划、更良好预期。

受人滴水,报以涌泉。水源地还有不少贫困县,“感恩库区”的同时,更需要形成协作机制,以最大诚意、尽最大能力来帮扶库区发展,“不让好人吃亏,不让移民颠沛”。援建沧浪洲湿地公园、北京超市与十堰特产实现“产销”合作、2020年前北京市每年拿出2.5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十堰、加大两地产业园区合作、互派干部挂职锻炼、两地学校“牵手”……北京对口支援湖北十堰发展的项目不断落地,是受水地区与水源地对口协作的一个缩影,更是“以我之渊,润尔心田;以尔之利,助我发展”共兴共荣理念的注脚。

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只是万里长征向前迈进一步,挑战还有很多。补偿政策与水源地长期发展的矛盾、水质保护任务艰巨与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的矛盾、移民致富愿望强与产业转型见效慢的矛盾、工程运营管理与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无不考验着办事能力、执政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相信,无私的中国精神、强大的中国智慧和勤劳的中国汗水,必将使这种疏通天地的资源共享,成为惠及南北的幸福之泉。

三、作答要求

(一)请根据“给定资料2”,概括南水北调工程体现的特点。(20分)

要求:概括准确,内容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

(二)“给定资料4”中提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连枯情况做了充分预案。请依据资料内容,说明我国后续调水工程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3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200字。

(三)“给定资料7”提到:“南水来之不易”。请结合你对这句话和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联系实际;

(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3)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一)答案提示

1.规模宏大,涉及范围广,工程点多、线长。

2.投资渠道多,主体工程由政府拨款、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和银行贷款组成。

3.管理先进,建立多层次分级负责管理的体系,部门协调配合,决策机制科学民主。

4.技术难度高, 技术挑战性强。

5.效益综合性强,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答案提示

1.依据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遵循的丰枯规律,科学判断调水水库库容。

2.加大大坝高度,增加调水水库库容,增强其调蓄能力。

3.在最枯年份,也可保证必需的调水量;同时以丰补枯调蓄,有效化解未来“无水可调”的担忧。

4.调水充分考虑江河上下游用水需求,并且为防止对调水江河中下游的生态影响,规划一些有效工程,补充因调水减少的水量。

5.在旱期提前启动工程项目,保障农业抗旱用水。

(三)参考范文

“开源”不易“节流”当行

滴滴南水,汇流北上;片片真情,温暖人心。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不仅是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成功的一小步,更是中华民族人力与精神伟大结晶闪耀光芒的一大步,我们应当对来之不易的南水倍加珍惜。

北方缺水,人所共知。水资源时空的分布不均以及日渐明显的水资源衰减趋势使北方很多地区在自然条件上形成产水劣势,同时不断加大的用水需求却令用水总量持续增加,供求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了长期严重缺水的困境。为解决这一困境,过量抽取地下水成为了北方一些省市常采用的方式,“海水淡化”的思路也常在北方一些人群的脑海里浮荡。然而,“海水淡化”成本的高昂以及过量抽取地下水产生的生态威胁使得跨流域调水成为“不得已”的开源之举。

比较吊诡的是,正因为节水、中水回用之后还是缺水,所以千里调水;但是,一路向北、来之不易的涓涓水流是否还需再次节水?答案是肯定的。

且不论诸位专家的建议如何,单看日常生活中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已足够触目惊心。保障力度大致使民众缺水感受不深刻,缺水感受不深刻导致民众节水意识缺失,于是水资源的这把“水龙头”总是拧不紧。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进入北方一些地区的“南水”虽然可以提高城市供水保障率,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因此,南水北入,“开源”之后更须“节流”。

在居民用水方面,加强生活节水,普及节水器具;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加大节水力度,推广节水设备、工艺、技术,限制高耗水产业行业。在此等高效微观管理的基础上,更需要政府科学的宏观控制:总体“量水发展”,精细化管理水资源,深层次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推进节水型地区建设,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严格审批用水规划项目,同时管理部门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引导民众珍惜、节约和用好每一滴水。

机器的隆隆轰鸣声中一路北上的长江水,每一滴中都饱含着库区移民无私的奉献与真挚的情谊。心念滴水之恩,当珍视调来之水,外化为日常生活的每一次节水行为。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水源地儿女不计得失的真挚情谊,才能让南水北调工程的价值最大化,才能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豪气永垂史册!

更新时间:2021-08-31 21:03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根据本文,一致性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过程复杂
  • B.系统偏差
  • C.主观因素影响
  • D.评价标准不唯一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根据本文,下列哪种情况中可能存在一致性悖论:

  • A.检测站对某公司生产的所有新车及使用5年以上的旧车分别进行了尾气检测,检测结果为该公司生产的新车均达到尾气排放标准
  • B.低空跳伞世界级选手辛普森有2000次高空跳伞和1400次低空跳伞的经历,但是,他的第1401次低空跳伞,因降落伞未打开而以失败告终
  • C.两个城市的两位彩民凭借机选票分享一等奖两注,这两张在同一分钟购买的彩票,不仅中大奖那注号码一致,没中奖的两注机选号码也完全一致
  • D.在欧洲殖民者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曾经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后来欧洲人登陆澳大利亚后,一上岸竟发现有黑色的天鹅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第5段中“正因于此”的“此”,指的是:

  • A.加密技术判断过程的错误率并不可能达到2的负128次方
  • B.除宇宙射线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引起计算机的系统误差
  • C.上述加密技术的判断过程是在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 D.出现计算机故障的概率高于加密技术判断过程的错误率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如果要论证在指证嫌疑人的过程中不存在一致性悖论,则需要补充下列哪一组证明:

①所有证人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②所有证人都在犯罪现场看到了嫌疑人

③该名嫌疑犯在犯罪发生时的确在场

④该名嫌疑犯曾经犯过同样的罪行

⑤所有照片都体现出了嫌疑犯独有的外貌特征

⑥警察以同样方式对所有证人展示照片

  • A.①②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日常工作中,如果一件事发展得太过顺利,我们总会隐隐觉得有哪里不对,这样的直觉是有道理的。澳大利亚和法国的研究者们最近在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了为什么当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时,它反而可能有问题。他们将此称之为“一致性悖论”。

研究者以证人指认犯人为例研究了一致性悖论,发现在辨认嫌疑人过程中,系统偏差可能来自多种心理偏差,如警方给证人展示照片的方式、证人自身的个人偏见等。而研究者发现,哪怕是细小的偏差都会对最终的整体结果产生极大影响。具体来讲,即使在1%的辨认过程中施加偏差,如暗示某人是犯人,最终当3个以上的证人意见一致时,他们的意见就不再可靠。有趣的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那么其他证人正确的概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用数学中的贝叶斯分析来说明。以扔硬币为例:如果我们有一枚硬币,扔到正面的概率为55%,而非普通硬币的50%,只要扔的次数足够多,就会发现正面向上多于反面向上的次数,进而发现这个硬币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投掷结果中正面向上的次数显著多于反面向上时,就会意识到出问题的是硬币,而非概率定理。同样,根据概率定理,很多证人同时得到一致结论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系统出了差错。

在警方组织的嫌疑人指认中,指认同一个人有罪的证人数目越多,这个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就越大。然而,这只适用于没有任何系统偏差存在的理想情况。实际情况中,当指认同一个人为犯人的证人数目增加到一个值以后,该嫌疑人真正有罪的概率反而会下降,最终与随机指认毫无差别,且系统偏差越大,概率下降得越早。比方说,如果你让证人完成一项较为容易的任务,比如从一堆香蕉中找出一个苹果,所有人都几乎不会出错,多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就可能出现,而指认犯人要比在一堆香蕉中找到苹果复杂得多。模拟显示,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高达48%,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证人同时指认一个人为犯人的概率就相当低了;但如果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错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多个证人结论一致的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在法律领域之外,一致性悖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加密技术。数据加密通常通过确认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否为质数来进行,这个判断过程的错误率要达到非常低才行:低于2的负128次方才可以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差错就是计算机故障。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宇宙射线会导致电脑将一个合数误认为质数,毕竟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只有10的负13次方——但要注意,这个概率要大于我们所要求的误差(2的负128次方),所以这类误差主导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正因于此,加密协议所宣称的安全程度越高,实际的过程就越容易受计算机故障影响。

一致性悖论虽然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研究者解释,一旦我们了解了足够的信息,就能理解它了。

文中有3处画线部分,将以下3句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是:

①每个证人都曾经被犯人劫持为人质

②证人中有一个人与其他人的意见不合

③证人们都只在犯人逃走时匆匆瞥了一眼

  • A.①②③
  • B.②③①
  • C.③①②
  • D.②①③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科考破冰船已经正式开工。新船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能满足全球无限航区的航行需求。相比“雪龙”号,新船破冰能力有望提升三到四个级别。双向破冰,即船艏和船尾均可破冰,是新船的最大亮点。新船的船尾推进器装有两个大型吊舱,能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船体可转动180度,让船尾朝前,使尾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直到把20多米厚的冰脊掏空。新船驾驶室为360度视野设计,这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船更能适应极地环境。同时,新船的抗寒性也大幅提高,更重视低温环境下作业的防护。不仅有室外作业和脱险通道的防滑和加热处理、影响视线的窗户和室外摄像头的除冰防雨水功能,还有管道加热、机舱通风、保温处理和冷凝水排放等设计。新船绿色环保,采用了燃用轻质柴油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也满足国际上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最高限值要求。

①之所以要建造新船,是因为现有的极地破冰船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我国目前是一船多站的运营模式,每个航次“雪龙”号除了承担极地科学考察的任务外,还需承担给各科学考察站运送人员、补给等重要任务。②南北极夏季短暂,一艘船却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海洋科考时间被大量压缩和挤占。新船的出现,将改变我国极地科考的作业模式。首先体现在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是在极地的11月到下一年的3月之间进行,新船拥有更强的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另一方面,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装备,还将实现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手段。新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的航次需求重新配置科学任务。以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为例,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长期观测中获得的,但劳动强度高、取样点少,而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新船配备的相关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和投放工作,而是自动完成海表面的、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实现原位测量、实时显示和自动记录处理。

③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使新船和“雪龙”号________________。“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④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实现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

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 A.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牛”在哪?
  • B.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能赶超科考船舶国际水平吗?
  • C.最强组合:“雪龙”号与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
  • D.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将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科考破冰船已经正式开工。新船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能满足全球无限航区的航行需求。相比“雪龙”号,新船破冰能力有望提升三到四个级别。双向破冰,即船艏和船尾均可破冰,是新船的最大亮点。新船的船尾推进器装有两个大型吊舱,能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船体可转动180度,让船尾朝前,使尾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直到把20多米厚的冰脊掏空。新船驾驶室为360度视野设计,这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船更能适应极地环境。同时,新船的抗寒性也大幅提高,更重视低温环境下作业的防护。不仅有室外作业和脱险通道的防滑和加热处理、影响视线的窗户和室外摄像头的除冰防雨水功能,还有管道加热、机舱通风、保温处理和冷凝水排放等设计。新船绿色环保,采用了燃用轻质柴油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也满足国际上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最高限值要求。

①之所以要建造新船,是因为现有的极地破冰船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我国目前是一船多站的运营模式,每个航次“雪龙”号除了承担极地科学考察的任务外,还需承担给各科学考察站运送人员、补给等重要任务。②南北极夏季短暂,一艘船却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海洋科考时间被大量压缩和挤占。新船的出现,将改变我国极地科考的作业模式。首先体现在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是在极地的11月到下一年的3月之间进行,新船拥有更强的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另一方面,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装备,还将实现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手段。新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的航次需求重新配置科学任务。以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为例,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长期观测中获得的,但劳动强度高、取样点少,而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新船配备的相关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和投放工作,而是自动完成海表面的、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实现原位测量、实时显示和自动记录处理。

③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使新船和“雪龙”号________________。“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④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实现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

“新船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雪龙’号要退出历史舞台。”填入文中哪处最为合适: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科考破冰船已经正式开工。新船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能满足全球无限航区的航行需求。相比“雪龙”号,新船破冰能力有望提升三到四个级别。双向破冰,即船艏和船尾均可破冰,是新船的最大亮点。新船的船尾推进器装有两个大型吊舱,能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船体可转动180度,让船尾朝前,使尾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直到把20多米厚的冰脊掏空。新船驾驶室为360度视野设计,这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船更能适应极地环境。同时,新船的抗寒性也大幅提高,更重视低温环境下作业的防护。不仅有室外作业和脱险通道的防滑和加热处理、影响视线的窗户和室外摄像头的除冰防雨水功能,还有管道加热、机舱通风、保温处理和冷凝水排放等设计。新船绿色环保,采用了燃用轻质柴油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也满足国际上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最高限值要求。

①之所以要建造新船,是因为现有的极地破冰船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我国目前是一船多站的运营模式,每个航次“雪龙”号除了承担极地科学考察的任务外,还需承担给各科学考察站运送人员、补给等重要任务。②南北极夏季短暂,一艘船却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海洋科考时间被大量压缩和挤占。新船的出现,将改变我国极地科考的作业模式。首先体现在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是在极地的11月到下一年的3月之间进行,新船拥有更强的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另一方面,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装备,还将实现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手段。新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的航次需求重新配置科学任务。以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为例,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长期观测中获得的,但劳动强度高、取样点少,而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新船配备的相关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和投放工作,而是自动完成海表面的、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实现原位测量、实时显示和自动记录处理。

③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使新船和“雪龙”号________________。“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④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实现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

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功能互补、优势倍增
  • B.相辅相成、锦上添花
  • C.各具优势、分工协作
  • D.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科考破冰船已经正式开工。新船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能满足全球无限航区的航行需求。相比“雪龙”号,新船破冰能力有望提升三到四个级别。双向破冰,即船艏和船尾均可破冰,是新船的最大亮点。新船的船尾推进器装有两个大型吊舱,能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船体可转动180度,让船尾朝前,使尾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直到把20多米厚的冰脊掏空。新船驾驶室为360度视野设计,这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船更能适应极地环境。同时,新船的抗寒性也大幅提高,更重视低温环境下作业的防护。不仅有室外作业和脱险通道的防滑和加热处理、影响视线的窗户和室外摄像头的除冰防雨水功能,还有管道加热、机舱通风、保温处理和冷凝水排放等设计。新船绿色环保,采用了燃用轻质柴油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也满足国际上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最高限值要求。

①之所以要建造新船,是因为现有的极地破冰船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我国目前是一船多站的运营模式,每个航次“雪龙”号除了承担极地科学考察的任务外,还需承担给各科学考察站运送人员、补给等重要任务。②南北极夏季短暂,一艘船却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海洋科考时间被大量压缩和挤占。新船的出现,将改变我国极地科考的作业模式。首先体现在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是在极地的11月到下一年的3月之间进行,新船拥有更强的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另一方面,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装备,还将实现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手段。新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的航次需求重新配置科学任务。以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为例,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长期观测中获得的,但劳动强度高、取样点少,而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新船配备的相关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和投放工作,而是自动完成海表面的、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实现原位测量、实时显示和自动记录处理。

③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使新船和“雪龙”号________________。“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④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实现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

文中第2段举海洋水体环境调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

  • A.缩短了海表面科学观测的时间和周期
  • B.调查装备和手段均达世界先进水平
  • C.使科考作业的周期大大延长
  • D.改变了极地海洋科学研究的调查方式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科考破冰船已经正式开工。新船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能满足全球无限航区的航行需求。相比“雪龙”号,新船破冰能力有望提升三到四个级别。双向破冰,即船艏和船尾均可破冰,是新船的最大亮点。新船的船尾推进器装有两个大型吊舱,能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船体可转动180度,让船尾朝前,使尾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直到把20多米厚的冰脊掏空。新船驾驶室为360度视野设计,这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船更能适应极地环境。同时,新船的抗寒性也大幅提高,更重视低温环境下作业的防护。不仅有室外作业和脱险通道的防滑和加热处理、影响视线的窗户和室外摄像头的除冰防雨水功能,还有管道加热、机舱通风、保温处理和冷凝水排放等设计。新船绿色环保,采用了燃用轻质柴油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也满足国际上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最高限值要求。

①之所以要建造新船,是因为现有的极地破冰船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我国目前是一船多站的运营模式,每个航次“雪龙”号除了承担极地科学考察的任务外,还需承担给各科学考察站运送人员、补给等重要任务。②南北极夏季短暂,一艘船却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海洋科考时间被大量压缩和挤占。新船的出现,将改变我国极地科考的作业模式。首先体现在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是在极地的11月到下一年的3月之间进行,新船拥有更强的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另一方面,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装备,还将实现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手段。新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的航次需求重新配置科学任务。以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为例,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长期观测中获得的,但劳动强度高、取样点少,而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新船配备的相关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和投放工作,而是自动完成海表面的、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实现原位测量、实时显示和自动记录处理。

③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使新船和“雪龙”号________________。“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④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实现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

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最突出的创新之处是:

  • A.驾驶室采用了360度视野设计
  • B.采用了全电力推进系统
  • C.提升了低温环境下的作业防护能力
  • D.可以实现双向破冰
查看答案

相关题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