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要求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40年前成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突破口”,如今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持续释放人才“引力波”。在众多人才数据统计中,成绩斐然。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到粤工作的港澳台人才115万人次,位居全国首位,广东一跃成为港澳台人才总量最大、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留学回国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约5.8万人,创办企业3000多家,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2017)》蓝皮书显示,广东成为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并在国际人才创新方面表现最佳。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到粤工作的外国人才75万人次,居中国内地首位。“靓丽”的数据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反映在质量上。近年来,广东累计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5.8万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达国家院士、终身教授等143人,入选中央“外专千人计划”19人……
近年来,广东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先后出台系列举措吸引高层次人才。2017年初,广东又出台了《广东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给予青年拔尖人才每人50万元生活补贴。为破解制约广东青年人才创新发展的问题,助力打造南粤青年创新人才高地,同年12月广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广东在站博士后的生活补贴资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万元,同时,博士毕业生和在站博士后可直接申报副高以上职称。
在各项人才政策的吸引下,广东正在形成一种“磁场效应”,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纷纷涌来。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磁场效应”带来的是广东创新能力的“井喷”。
今年2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对外发布,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首次排名全国第一。在5个一级指标中,广东有3个位居全国第一,分别是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据统计,截至目前,广东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3.3万家左右。毋庸置疑,“广东创新”已成为一张闪亮的“世界名片”。
广东将研究更具创新力、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持续通过打造高端平台来集聚人才,继续做好配套服务,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创新所需要的中介服务。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广东将形成更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2017年,中央组织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了2015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数据显示: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总量分别为729.0万人、4334.1万人、7328.1万人、4501.0万人、1692.3万人、75.9万人,较2010年分别增长4.0%、45.5%、32.0%、57.2%、61.4%、272.1%。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16.9%,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27.3%,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达3.3%,分别比2010年上升4.4、1.7、1.1个百分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达42.4%,比2010年上升8.2个百分点。人才贡献率达到33.5%,比2010年上升6.9个百分点,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尽管我国人才在数量和质量发展上呈现良好态势,然而,人才短缺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例如,截至2017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1.65亿人,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占就业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1.3%和6.2%。高级技工占比仅为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的一半,缺口高达1000多万人。
以高新领域人才为例。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普及,我国大数据产业方兴未艾,市场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猛然增加,大数据人才的供给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在人工智能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专业人才缺失已成为牵制无人驾驶应用的主要原因。
专业人才短缺不仅是新兴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传统产业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畜牧业一直是我国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定产业和优势产业,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畜牧业正处于规模化转型期,更多养殖场把发展的目光放在了更大型规模养殖场的建设、集约化的资源配置、工厂化的饲养管理上。然而,目前各地畜牧养殖行业的从业者绝大多数是农村分散的传统养殖户,文化水平低,养殖设备、技术、条件相对较差。同时,近年来畜牧专业可招收到的学生越来越少,畜牧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又选择去大城市发展,愿意留在农村从事畜牧行业的人逐年减少。专业技术人员极度缺乏成了各养殖企业普遍遇到的难题。
人才学理论认为,人才是指那些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不是头衔、不是标签,更不是一种摆设。人才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能在认识和实践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推动工作、事业、社会发展进步。
在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V工区,管延安神情平淡,稳稳地拧着固定蝶阀的螺丝帽。8万吨的沉管就像一艘航母型潜艇,沉放、起浮就靠这个阀门来控制,安装精度必须控制在1毫米以内。18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钳工的管延安,通过20多年的勤学苦练,不但精通錾、削、钻、铰、攻、套、铆、磨、矫正、弯形等各门钳工工艺,而且对电器安装调试、设备维修也得心应手。他凭着高超的手艺和精益求精的“匠心”,成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在苏州绣品街的中国刺绣艺术馆,展示了多幅姚惠芬的得意之作,作品下的名片历数了她获得的荣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未满18岁时,出生于刺绣世家的姚惠芬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在40年的刺绣生涯中,姚惠芬不断创作与创新,将传统刺绣的针法技艺与西方素描的技法融合,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刺绣技法——“简针绣”,成为当代苏绣大师。
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支书黄大发带着数百个村民,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6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长的“天渠”。当地人管它叫“大发渠”。村民们以最朴实而又最隆重的口头命名方式,感谢他们的带头人。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鸡鸭鱼,不管家中事。这位83岁的老支书把一辈子都交给了村里,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领着大伙儿干”上,将乡亲们带上致富路。2017年,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8年,他又荣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农村一线、工厂车间、网络平台、科技前沿,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社会管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和职业,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解决问题,善于破解难题,提升工作绩效,促进事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就是人才。只有坚持将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作为检验人才的重要标准,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才真正接地气、立得住、有生命力。
请根据材料1、2、3,以“人才是第一资源”为题目,写一篇短评。(本题30分)
要求:
(1)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严密;
(2)内容与所给材料联系紧密,思想性强;
(3)条理清晰,行文流畅;
(4)篇幅不超过500字。
2018年广东省公考《申论》真题
这是一道应用文题目,要求以“人才是第一资源”为题目,写一篇短评。在应用文中,我们提到“短评”这个文种即是短小的评论性文章,相当于一篇小作文。格式方面只写标题即可。内容方面,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线,对材料进行总结梳理即可。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大家要避免陷入的误区是:文章篇幅不要重点,大段大段写对策!3则材料分别侧重的是广东人才引进成功案例、目前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人才的概念及 典型人物。所以,需要遵循材料自身的逻辑侧重点。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手机从只能进行语音通话、收发短信发展到能够提供网页浏览、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功能,甚至把宽带互联网搬到手机上,将手机变成一个接入网络的终端,其通话功能仅仅是附带功能。对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说法错误的是( )。
王某为某县某镇政府工作人员,当选为H县人大代表,王某当选的正确余径是()
(二)
村民王某和施某两家相邻。2012年3月,施某在两家之间都不享有宅基地使用权的空地上砌了一堵墙。谁知,这堵墙竟成了两家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围绕砌墙的合法性,砌墙后王家的采光、通风、排水等问题,两家互不相让。5月4日,王某、施某又起纷争,施某先动手打了王某,继而双方互殴,王某右踝骨折,施某左上臂挫伤。后经鉴定,王某被打成轻伤。王某要求施某赔偿其因轻伤所受损失,并要求公安机关对施某处以治安处罚。
王某与施某的斗殴行为在侵权形态上属于()
会签是指
“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 )的道路。
“手表定律”是指当我们同时拥有两只时间不一样的手表时,反而不知道准确的时间,这对做好团队工作的启示是()
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某区政府下列行为不符合转变政府职能要求的是()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当公务员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向检察机关或者审判机关提出控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