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财会类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甲公司属于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假定甲公司

甲公司属于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假定甲公司各年税前会计利润均为100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2019年~2021年与所得税有关的业务如下:

(1)甲公司2019年12月31日购入设备一台,成本750万元,净残值为零。税法规定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会计规定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5年。

(2)2020年1月1日购入股票,价款1000万元,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工具投资,2020年年末公允价值为1200万元,2021年年末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

(3)甲公司2020年2月2日购入股票,价款1000万元,划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020年年末公允价值为1250万元,2021年年末公允价值为1200万元。假定税法规定公允价值变动不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4)甲公司2020年3月2日因债务担保确认了预计负债100万元,担保方未就该项担保收取与相应责任相关的费用,假定税法规定与债务担保有关的费用不允许税前扣除。2021年因为被担保公司经济环境并未发生任何的变化,所以该债务担保未发生任何的变化。

(5)2021年12月31日预计自2022年以后不再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且所得税税率将变更为25%。

要求:

(1)根据上述资料,逐项分析每个事项,分别说明2020年相关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如何进行纳税调整、应确认多少递延所得税,并编制与所得税相关会计分录。

(2)根据上述资料,逐项分析每个事项,分别说明2021年相关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如何进行纳税调整、应确认多少递延所得税,并编制与所得税相关会计分录。

答案:
本题解析:

(1)

事项(1):

2020年年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750-750×5/15=500(万元);

计税基础=750-750/5=600(万元);

会计折旧=750×5/15=250(万元),税法折旧=750/5=150(万元),纳税调整增加额=100(万元);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元);

当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00×15%=15(万元)。

事项(2):

2020年年末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工具投资的账面价值=1200 (万元);

计税基础=1000(万元);

无需进行纳税调整,因为公允价值变动影响科目为其他综合收益;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0(万元);

当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00×15%=30(万元)。

事项(3):

2020年年末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1250(万元);

计税基础=1000(万元);

纳税调整减少额=250(万元),因为税法不认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50(万元);

当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50×15%=37.5(万元)。

事项(4):

2020年年末因担保业务产生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100(万元);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0万元-未来期间税法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0=100(万元);

无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纳税调整增加额=100(万元),因为税法规定与债务担保有关的费用不允许税前扣除。

2020年应交所得税=[1000+(250-150)-250+100]×15%=142.5(万元);

2020年所得税费用=142.5-15+37.5=16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65

递延所得税资产15

其他综合收益3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42.5

递延所得税负债67.5

事项(1):

2021年年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500—750×4/15=300(万元);

计税基础=600—750/5=450(万元);

会计折旧=750×4/15=200(万元),税法折旧=750/5=150(万元),纳税调整增加额=50 (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15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150×25%=37.5(万元);

当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7.5-15=22.5(万元)。

事项(2):

2021年年末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工具投资的账面价值=1500 (万元);

计税基础=1000(万元);

无需进行纳税调整,因为公允价值变动影响科目为其他综合收益;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余额=500(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500×25%=125(万元);

当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125-30=95(万元)。

事项(3):

2021年年末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1200(万元),本年公允价值下降50万元;

计税基础=1000(万元)。

纳税调整增加额=1250-1200=50(万元),因为税法不认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余额=200(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200×25%=50(万元);

当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50-37.5=12.5(万元);

2021年应交所得税=[1000+(200—150)+50]×15%=165(万元);

2021年确认所得税费用=165-22.5+2.5=15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55

其他综合收益95

递延所得税资产2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65

递延所得税负债107.5

更新时间:2022-08-02 17:12
纠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法律主体权利能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权利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 B.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可分为完全权利能力、限制权利能力与无权利能力
  • C.权利能力以行为能力为前提,无行为能力即无权利能力
  • D.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与特别法人均具有权利能力
查看答案
单选题

甲开车不小心撞坏了电线杆,该行为属于()。

  • A.事件
  • B.法律行为
  • C.事实行为
  • D.表意行为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法人的是()。

  • A.基金会
  • B.有限责任公司
  • C.合伙企业
  • D.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根据法律规范的性质,可以将法律关系分为()。

  • A.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
  • B.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 C.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
  • D.主法律关系和从法律关系
查看答案
单选题

2018年,中共中央下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设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该委员会办公室位于(  )。

  • A.中共中央办公厅
  • B.司法部
  • C.国家监察委
  • D.最高人民法院
查看答案
单选题

关于法人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法人终止后,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同时消灭
  • B.所有法人都有权利能力,但并非所有法人都有行为能力
  • C.先产生权利能力后产生行为能力
  • D.法人的行为能力只能通过法定代表人来实现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原则的是( )。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B.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查看答案
单选题

下列关于法律渊源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属于其他附属性宪法性文件
  • B.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属于行政法规
  • C.地方性法规只能在本辖区内适用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能对基本法律进行补充和修改
查看答案
单选题

法律的制定部门是()。

  • A.最高人民法院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C.国务院
  • D.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