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
——1652年清政府颁全国学校“卧碑”序文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之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回答:
(1)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进步和局限。
(2)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1)教育内容:西学成为重要内容,仍保留经史之学和清朝典制;培养目标:不再培养“忠臣清官”,而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
(2)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东渐。
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