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历史->简论戊戌变法至新政时期(即20世纪初)的教育革新。

简论戊戌变法至新政时期(即20世纪初)的教育革新。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从戊戌维新开始的。维新派在一些省份设立新式学堂,百日维新中,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但维新运动失败后,除了京师大学堂保存下来,其他教育革新措施付诸东流。新政期学堂,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从学校中选取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但清政府的教育改革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因素,不能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

更新时间:2021-12-12 11:36

包含此试题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

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一一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

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一一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结合材料回答:

(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2)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查看答案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陕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一一摘自邓小平同志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的谈话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一一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述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评拿破仑。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腓尼基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重要城邦。

查看答案
问答题

试述古罗马共和政体的主要特征。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简述从16世纪末起西班牙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

查看答案
问答题

五代十国

查看答案
问答题

《中国之命运》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瞿秋白

查看答案
问答题

第二国际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