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专硕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赫尔巴特伦理学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提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内心的判断)、完善(内部理智能力的协调)、仁慈、正义(克己守法的观念)、公平或报偿(法律制裁)。它们是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1)内心自由指的是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对真善美有了明确地认识,就能够自觉地依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2)完善指的是人调节自己的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3)仁慈是指一种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统一。(4)正义的观念即守法,它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或法律)解决冲突。(5)公平或报偿是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特点:强调知识和认识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前两种是调节个人道德行为的,后三种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2.赫尔巴特心理学他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的教育家。他指出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他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注意力等心理学问题,建立了自己的观念心理学。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意识阈;如果他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阈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结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即认识活动的结果);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更加巩固了它的地位。他还指出统觉的条件是兴趣。二、道德教育理论1.教育的目的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分为两种,即所谓“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个目的是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即道德,这个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公平或报偿等五种道德观念。2.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重视教学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是指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原则。依据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他认为知识与道德有内在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的。教育性教学原则的含义: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如何做到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呢?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保持一致,他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其次,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培养“多方面的兴趣”。3.道德教育(儿童管理与训育)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包括;‘儿童管理”和‘训育”两方面,儿童管理是要防止恶行,训育是要形成美德。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秩序,使教学更好地进行。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应有一定的顺序,包括管理、教学、训育三个阶段。管理的目的是在儿童心里“创造一种秩序”,为以后的教学与训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管理应在进行知识和道德教育之前进行。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坏事。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训育可分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相当于现在说的知、情、意、行)。赫尔巴特认为,道德判断是道德的基础,这种道德判断必须转化成为“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的热情”,才能把“道德化为性格”。道德决定是指用“道德的眼睛”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以此行动。道德自制是对自我的认识。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①维持的训育;②起决定作用的训育;③调节的训育;④抑制的训育;⑤道德的训育;⑥提醒的训育。三、课程理论1.经验、兴趣与课程(1)经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但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分散、杂乱的,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反映在教材中则为直观教材。(2)兴趣。兴趣存在于经验之中,因此,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它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3)兴趣课程体系。赫尔巴特把多种多样的兴趣分为两大类: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其中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2.统觉与课程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从这里推理出,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步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数学)。3.儿童发展与课程赫尔巴特课程理论一个重要特征是把儿童发展和课程联系起来。他深人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了课程的程序。他认为婴儿期要注意身体的养护并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觉性;;幼儿期应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童年期和青年期应发展其理性。四、教学理论1.教学进程理论赫尔巴特的教学进程理论是以统觉理论为基础的。他认为统觉过程的完成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 综合教学。这三种方法之间相互联系就产生了他所谓的“教学进程”。(1)单纯的提示教学。即直观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感官的运用,得到一些与儿童观察过的事物相类似,并与之有关联的感觉表象,从而为观念的联合做准备。(2)分析教学。教师帮助学生对不同的观念和表象进行区分,有助于形成观念的复合或融合,为观念的联合做好准备。分析教学有两个阶段:第一,教师要求学生指出并命名当前出现的事物,然后转向尚未出现的事物。第二,讲述某一个整体分割成的各主要部分、这些部分的相对位置、它们的联系与变动。(3)综合教学。形成观念的联合,获得新知识和概念。2.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连续的阶段:(1)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时,把教材分解为若干个部分,提示给学生,以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其兴趣阶段是注意,教师适合用叙述的方法传授知识。(2)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专心”。其兴趣阶段发展到“期待”新的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交流,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3)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教师要运用综合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4)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其兴趣点在于进行学习行动,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对知识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1-12-01 16:52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