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专硕教育学->分析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分析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纠错
答案:
本题解析:

(一)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内容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积极吸收人类文化的多方面成果,建立起一座宏伟的教育理论大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他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的观点。 (1)教育即生长 杜威把生长这一生物学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他并不是要把教育和生长混为一物,而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首先,“教育即生长”是针对当时无视儿童天性,按成人标准去要求儿童的教育时弊提出来的。“教育即生长”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要求。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指的就是机体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杜威要求尊重儿童但不同意放纵他们,这是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区别。 其次,“教育即生长”所体现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思想的反映。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亦有助于社会目的的达成,然而杜威并不仅仅把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视为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他认为儿童充分生长本身便是民主主义的要求,便含有丰富的价值意义。可以说杜威把民主主义发展到学校中求学的儿童中间,给儿童提供一个有利于生长的环境,让其充分、自由生长,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2)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与此相对应,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之所以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是因为他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杜威指出,受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于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部条件。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杜威强调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二)杜威教育本质论的现实意义 (1)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尊重儿童的天性,培养有个性的人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指南。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忽视、漠视儿童生长的差异性,是按照成人和社会的标准进行的,是把具有不同个性的儿童放在统一的教育模式中进行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的。它没有单独针对不同个性的儿童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进行多样的教育活动。此外,对儿童的评价也缺乏多样的标准,主要依据其在考试中取得的分数来进行。因此教育在实践中,表现为“应试教育”,这实质上是借助外力去推动儿童的生长。 杜威在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解释教育时,首先重视儿童这一环节。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儿童天赋的潜在动力。其实,儿童之间由于自身遗传因素 与外在环境因素的差异,其生长也是极具差异性的。这十分正常,也十分合理,只是说明儿童生长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有分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没有必要去消除这一差异。教育应该是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和发展个体差异的教育,让儿童的“优势更优,弱势填补”,实现更高层次的差异性生长,帮助儿童充分开发内在的潜力并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 (2)新的课程观 在课程改革以前,我国的学校课程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标。我们应该注意到,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课程内容多年不变,多限于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书面知识,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既脱离了儿童自身的生活,又脱离了现代的社会生活;因而既不利于儿童内化吸收,也不利于儿童运用于社会实践。学校里的“学科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的距离正越来越大,学科的分化将原本完整的生活世界分割得支离破碎,编造的习题使学生正失去与日常生活经验相似的经验情境。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并毕生倡导和实施“主动作业”。他认为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由此,他提出课程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活动和经验为内容。只有这样,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的生长与发展。杜威所倡导的课程实际上就是要创建以经验为载体的课程。在杜威眼里,“生活”与“经验”是同一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儿童在生活中的主体性。这一举措背后的指导思想与杜威的课程观不无相似之处。 (3)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过程 如前所述,生长具有自主能动性。然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却存在着很多忽视儿童生长自主能动性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填鸭 ‘式”的灌输。教学方式也过于成人化,如运用成人的话语方式与儿童交流、将成人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儿童等等。教学方式的成人化,既不利于师生间信息交换,也不利于师生间情感交流,因而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杜威认为,儿童天生具有爱好活动的性能,并能够依照活动结果带来的苦乐体验而调整和控制其活动,借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儿童天赋的这种潜在动力是强烈的,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它。如果儿童自愿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教育乃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皮相的和残害心智的。杜威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构建者。应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 为了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重视学习结果,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实践;教学在方式上也应贴近儿童的生活,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儿童自己的方式来教导儿童,这样,才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儿童积极愉快地学习。

更新时间:2021-12-04 04:32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
问答题

数学二,模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2》模拟试卷7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