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今年2 8岁,硕士研究生学历,全球某知名公司职员。王某从小家庭条件优越,家人在生活方面对他精心照顾、呵护备至,同时对他的学习和行为方面也严格管教。王某学习、生活中均一直比较顺利,硕士毕业后,通过了多场应聘考试,幸运地进入全球知名公司广州分公司工作。近日,王某找到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称自己被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中度抑郁症”,目前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自己最近胃口不好、全身疲乏、整天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往,对任何事情都丧失兴趣,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在和别人讲话的时候,甚至时常出现思维和行动的迟缓。王某认为药物治疗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他缓解抑郁症状,找回自信和生活的动力。社会工作者接待了王某,并让他详细介绍了近况。王某讲到,刚进入公司的时候,领导非常器重他,表示对他非常有信心,并说如果表现得好,打算安排他两年后当部门经理。王某当时受到激励,踌躇满志。不料半年后,领导突然将他调至另一岗位并任项目经理。王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首先是工作负担加重,经常要加班加点;其次是由于业务生疏、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工作进展缓慢、业绩平平。想想领导当初的期望,王某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并出现了一些反常表现,觉得每一件事情处理起来都很困难,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不如别人,自责给父母家人增添烦恼,很多原来喜欢参加的活动聚会也不愿意参加。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两周以后,在父母的建议下,他去了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被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单次发作,并开始服药。王某补充说自己身体状况一直比较健康,没有疾病,连感冒都很少,更没有抑郁症家族史,在没有患抑郁症之前,性格开朗,热情活泼,朋友很多。
【问题】
1.针对王某的情况,按照社会工作实务通过过程模式,社会工作者已经完成了哪些工作?
2.针对王某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将采用何种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已完成了接案和预估的工作。在接案阶段,王某是自己主动向机构寻求帮助的。王某在寻求社会工作者帮助之前被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并且进行药物治疗,但是王某认为药物治疗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他缓解抑郁症状,找回自信和生活的动力。王某求助动机强,社会工作者比较容易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安排了与王某的会谈。通过会谈,社会工作者搜集相关资料,对王某的个人成长经历、家庭状况、工作情况、同伴关系有了简单的了解,并对案例进行了预估。
根据王某的描述,造成王某现状的原因主要是:
(1)工作压力比较大。工作半年后,因为领导突然任命他做另一部门的项目经理,王某要独自面对工作上的很多问题,所以他倍感疲惫,没有信心。
(2)家人的期望。在王某的成长过程中,家人对王某总是寄予很大的期望,这也对王某的成长形成了无形的压力。
(3)王某个人的认知。为了达到领导为他设定的目标及要求,他一直都很努力地工作;当他怀疑自己无法达到这些要求和目标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负罪感,进而自我否定,同时伴有身体上的种种不适。所以,王某现在情绪低落、抑郁的现状主要是由自责和内疚引起的。
2.针对王某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如下介入策略:
(1)帮助王某宣泄负面的情绪。通过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治疗技巧“支持、探讨一描述一宣泄”让王某把隐藏的各种负面情绪进行宣泄,有助于王某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
(2)改变王某的认知。根据王某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和王某介绍认知、行为、情绪之间的关系,并且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王某进行服务。通过改变王某的错误认知,即改变王某“一定要达到别人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否则就会感觉自己很失败”的认知,让王某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现在所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反思。
(3)和王某的家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真正了解王某的处境以及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让他们意识到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家人过高的期望给王某造成的压力:通过交谈,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王某的家人对王某进行更多的支持、鼓励,给王某创造,个更宽松的家庭环境。
关于仲裁员的条件,法律有明确规定。下列符合担任仲裁员的是( )。
下列适用竞业限制的人员为( )。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践领域。( )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
筹备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及时召开会员大会,通过章程,产生执行机构、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下列属于社会团体的章程的必须明确的事项有( )
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收养条件可以适当放宽的特殊收养情况包括( )。
2011年4月,某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与某慈善基金会签订捐赠协议,通过该慈善基金会向一批学校捐赠价值1500万元的光伏发电组件。慈善基金会向该公司开具了1500万元的捐赠发票,该公司由此而申报税收减免。2011年8月,媒体报道一些学校根本没有收到捐赠物资,还有一些学校收到的捐赠物资与该公司承诺的不一样,由此引发了“诈捐门”事件。下列关于该事件说法正确的有( )。
依据《民法典》的规定,不均等分割遗产的情形包括( )。
下面哪些情况下,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
妇女财产权益的具体内容包括( )。
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具备( )条件的,应当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