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真题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0-08 14:41
扫码用手机做题
下图为2013年台风“海燕”中心途经菲律宾及附近海域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5题。
测算台风“海燕”给菲律宾造成的受灾面积,应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是( )。
本题解析: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灾害影响范围,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对受灾面积进行计算与分析。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一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的典型代表。下图是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海一气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关于图中海一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
本题解析:
东南信风是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的风,与表层海水运动无关,A错;厄尔尼诺年份,南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增温,B错;拉尼娜年东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C错;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D正确。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一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的典型代表。下图是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海一气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材料题请点击右侧查看材料问题查看材料
本题解析:
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地貌等要素共同组成的,当其中一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先是洋流发生变化,随之影响了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水文、植被等,是整体性特征的表现。
读图回答第20~21题。
关于109国道“西宁一拉萨”段沿线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
本题解析:
“西宁一拉萨”段地处青藏高原。A选项,青藏高原整体地势较高,高原顶部地势平缓,起伏不大;B选项,青藏高原上部冻土广布,不适宜农业发展,农业多分布在地势较低,水源充足的河谷地区;C选项,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青藏高原上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及4人,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二十五分之一,青藏地区汉藏人口比为5:4。D选项,青藏高原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故正确。
读图回答第20~21题。
沿109国道从北京到兰州地理环境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
本题解析:
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兰州为温带大陆性气候,A错;北京为半湿润区,兰州为半干旱区,B错;C选项,从北京到兰州距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体现了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经向分异规律,正确;D选项,兰州位于第二阶梯上,而北京位于第三阶梯,故错误。
人口迁移率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值与其平均人口数之比。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与迁移率变化示意图,图中①—⑤为不同发展时期,读图回答16-17题。
21世纪以来,影响该城市人口迁移率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 )。查看材料
本题解析:
21世纪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大量人口迁入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
人口迁移率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值与其平均人口数之比。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与迁移率变化示意图,图中①—⑤为不同发展时期,读图回答16-17题。
根据上图,反映该城市不同阶段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
本题解析:
A选项,①一②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迁移率都为负值,说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但无法判断迁入人口的变化;B选项,②一④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说明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B错:C选项,③一⑤阶段人口迁移率为正值,说明人口迁入大于人口迁出,C项正确;D选项,①一⑤阶段中,①一②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迁移率都为负值,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迁入小于人口迁出,人口总数减少;②一④阶段,人口迁移率为正、自然增长率为负,迁入人口多于迁出人口、人口总数下降;④一⑤阶段,人口迁移率为正、自然增长率为正,人口总数增加。
下表为黄河中游地区某地域1998年与2010年土地利用面积统计(单位:km2),据表回答14~15题。
导致该区域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查看材料
本题解析: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林地面积大大增加,应该是退耕还林导致的耕地减少。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次
试卷分类: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0次
试卷分类: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1次
试卷分类: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6次
试卷分类:中学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5次
试卷分类: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5次
试卷分类:中学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练习次数: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