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0-06 09:26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卷预览

1 单选题 1分

阅读某教师有关选修课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选修课个性化的核心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发展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专题学习获得文化积累和情感滋养。比如,教学“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我喜欢的人物”这一话题开展写作活动,与人物充分对话,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在生活阅历、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着眼于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专题内容设计多层次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学“《史记》选读”,可以设计这些学习活动:为刘邦写一则生平简历,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讨论刘邦是不是英雄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每种活动侧重与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A项,将“个性体验和发展需求”表述为“个性需求”是对材料原意的曲解。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陶冶学生情操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C项,说法正确。分析材料可知,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发展需求,又要尊重学生在生活阅历、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着眼于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每种活动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D项,“保持难度一致”说法错误。

2 单选题 1分

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研组长:写作教学往往依附于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写作教学效率不高。下周要给高一新

生上写作课,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自由畅谈。

师1:上次组里安排我调查新生的写作困惑,我先汇报下:多数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凑字数,压力大;不喜欢老师的命题形式,感觉有点远离生活。

师2:既然这样,我觉得第一次写作课就可以把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

师3:我觉得引导学生阅读也很重要,没有输入哪有输出。

师4: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写作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指导层面,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写作的源泉、写作的价值,理解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思考人生的精神生活方式。

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A项,“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说法错误。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题干教师观点可知,教师们一致认为引导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

3 单选题 1分

阅读某教师教学后的访谈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上课前我担心《记念刘和珍君》远离时代,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但备课时没想太多,参照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写完教案了。一上课就发现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不太容易进入文本,课堂气氛很沉闷。我当时有点紧张,赶紧调整教学思路。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鲁迅的情感变化,然后把这个变化过程用曲线呈现在黑板上;接着抓住一些重要语句给学生示范如何围绕关键词,比如“猛士”“庸人”等,品味作者情感;最后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我点拨、总结。教案原计划还要分析“刘和珍”形象,但当时没有讲,准备挪到下节课来完成。作为新手教师,我觉得真的要好好考虑学情。

对上述访谈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A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只是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展开的一个重要条件,而非决定条件。B项,表述偏离问题的关键。分析教学访谈记录可知,学生缺乏情感共鸣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即《记念刘和珍君》远离时代,学生理解困难。C项,“教学思路比较随意”说法错误。题干中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使课堂得以顺利开展。

4 单选题 1分

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切入点。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能够走进文本深处,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师从文本解读入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更容易关注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开展实践活动,也更容易激发自身的探究欲望,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语文积累解决问题;学会通过研读、讨论和反思,提高整体感知、信息提取、推断阐释、鉴赏评析等核心阅读能力,为未来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即品味文本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可以走进文本深处,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这使得文本解读本身具有了探究性。以文本解读作为切入点来开展研究性学习,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故A、B、D三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题干材料中并未提及学生所提问题是否具有有效性等问题,“都具有”的说法过于绝对,学生在阅读中所提出的问题也可能是偏离文本主题思想的。

5 单选题 1分

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近年来,我发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减弱,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没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比如,教学《项链》一课,以往我们只停留在批判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上,这次我有意组织学生从多个视角评析玛蒂尔德,逐渐推进深度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认识到玛蒂尔德的“虚荣”是人性使然,她在后期的转变是值得称赞的。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虚荣心的问题,学生探究之后进一步认识到玛蒂尔德虚荣心的本质是不切实际,迷失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克服自己的虚荣心。直到下课前,学生还在热议。可见,问题研讨的过程就是训练理性思维的过程。

对上述教学叙事片段的相关分枥,止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A项,“根本原因”说法错误。分析题干教学叙事片段可知,阅读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思维训练只是学生理性思维减弱的原因之一。B项,“唯一捷径”说法过于绝对,错误。题干教学叙事片段中,教师组织学生从多个视角评析人物形象,确实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行了有效的训练,但却未体现出这一理性思维训练是唯一途径。C项,“跳出文本范围”说法错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应当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D项,题干中的教师以“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为中心话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话题从多个角度展开逐步深入的交流、研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说法正确。

6 单选题 1分

某版教科书把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刘易斯?托马斯《作为生物的社会》、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三篇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下列对该单元的教学建议恰当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题干中的三篇文章都属于自然科学小论文。学习科普类文章,首先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其次要理清结构,把握说明顺序;最后要了解文中的说明方法。A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说法不恰当。B项,“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说法不恰当。D项,“课文体裁多样”说法错误,与该单元课文实际情况不符。

7 单选题 1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教师在写作教学虫“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故A、B、D三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过于绝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学生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其中并未提及以信息技术代替手工写作。

8 单选题 1分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时,教师举例说明成语使用的注意事项。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B

本题解析:

A项,星罗棋布:像星星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题干句子中“三两座”说明房屋很稀少,此处使用“星罗棋布”不恰当。B项,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C项,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使用“振聋发聩”不恰当。D项,千疮百孔:形容破坏得很严重或弊病很多。此处使用“千疮百孔”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9 单选题 1分

讲解《锦瑟》时,教师列举含有典故的诗句,向学生解释古代诗词创作的用典传统。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A项,诗句化用汉文帝采纳冯唐谏言,派遣冯唐持符节到云中赦免魏尚的历史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B项,“后庭花”化用南朝陈后主所作诗歌《玉树后庭花》的诗名,意在表达诗人对沉湎声色、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的讽刺,对国家命运的极度关怀与深切忧虑。D项,诗句化用“廉颇善饭”的典故,意在表达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朝廷不能启用人才的慨叹。

10 单选题 1分

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常见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A项,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B项,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译为“就是”。C项,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D项,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