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资格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0-06 08:57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卷预览

1 单选题 1分

阅读《鸿门宴》的学习任务设计,根据要求答题。

课前学习任务: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并归类整理“如、谢、举”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中学习任务:项羽因曹无伤的密报“大怒”,这个“怒”字包含哪些内涵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和刘邦说的一模一样,仅在语句上稍有变化,是吗如有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课后学习任务:收集名人对项羽评价的诗词.看看他们在诗词中对项羽的评价是怎样的,以“我看项羽”为题写一篇文章。

对上述学习任务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B项,“独立”在题干的学习任务设计中并没有体现出来。独立阅读是指不依靠他人进行阅读,而上述学习任务设计中,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阅读的。C项,“覆盖面广”在设计中未得到体现。上述任务设计仅限于言语理解,并没有涉及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分析等其他学习内容。D项,题中任务设计并未设置“专题探究”。

2 单选题 1分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语文课程中教学语言知识,既需要随文学习、及时积累,也需要适时整理,集零为整。有效积累,需要训练学生养成朗读、复述、背诵、抄写、默写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有效整理,是因为隐含于范文的活的语文规律,需要适度的明确化、类型化和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自主组建有结构的知识。否则.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既不利于学生必要的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他们有效的模仿和迁移。这种整理。既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环节和良好习惯。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理解某一事物就是意味着给某一事物在知识、动机、信念、系统中找到位置,意味着了解某一事物在我们活动中或他人的活动中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A项,题干所选教学论文中并未体现“语言知识教学”与“语文课程教学”的关系;B项,教学论文分别提及“有效积累”与“有效整理”,但并未论述两者之间的重要性关系;C项,由节选论文中“这种整理,既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环节和良好习惯。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句,可知C项正确;D项,论文中指出“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需要有效整理,但“有效积累”是教学方法.不是“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D项说法混淆概念。

3 单选题 1分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A

本题解析:

题干中的测试题要求对电影名进行英汉翻译,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及其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驾驭并应用两个学科知识的能力与综合运用语言文化的能力。而A项中所提的“英汉互译”在题干中并未得到体现。

4 单选题 1分

为美国浪漫爱情电影《Bathing Beauty》翻译片名,下列准确反映影片内容,又蕴含传统文化色彩,使中国观众更易于接受的片名是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注】Bathing:洗浴。Beauty:美女。电影《Bathing Beauty》讲述了作曲家史蒂夫为了追求美丽的水上芭蕾舞教练卡罗琳。跟着她学跳水上芭蕾的故事。

5 单选题 1分

阅读《师说》导入环节的课堂实录,按照要求答题。

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位家长的观点有道理吗

生1: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而毛泽东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生2:我不赞成这位家长的意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代。

师:同学们的发言反映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对上述导人环节的分析,正确的是()。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教师以真实故事作为导入,并据此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发表个人看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进入课文教学做好准备,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A项中,教师在提问引发学生讨论后,并未明确孰是孰非,而是说“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深入讨论”,故激起学生“争论”的说法用词不当,错误。B项“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说法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教师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从尊师重教的角度设问,引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两种看法,从而进入对课文的教学,C项说法正确。实录中并未体现“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D项说法有误。

6 单选题 1分

教师请学生每节课前轮流做“五分钟演讲”。演讲内容是最近阅读某名著的感想。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题干中“轮流”一词体现出演讲训练的序列化;“每节课”一词体现出演讲训练的常规化;“最近阅读”这一限定体现出演讲训练的生活化。“综合化”在题中并未得到体现。

7 单选题 1分

教师开设了“审美修辞”的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修辞属于语言文字基础知识,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审美修辞是较为高级的、与美学相结合的关于修辞的概念,符合语言文字应用的条件。

8 单选题 1分

在校本课程“成语智慧”的学习中,有同学请教“韦编三绝”“闻鸡起舞”“洛阳纸贵”三个成语分别涉及的人物。教师的回答,正确的是()。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常用以比喻读书勤奋。《史记》言“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即赞颂孔子为研究《周易》而反复翻读,以致穿连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好多次。“闻鸡起舞”最早出自《晋书·祖逖传》,用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书》中记载,相传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在年轻时便立志报国,为精进武艺,振奋精神,半夜一听到鸡鸣,就与好友披衣起床,拔剑练武。“洛阳纸贵”出自《晋书·左思传》,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晋书》中记载:西晋时期左思的《三都赋》历经曲折后为世人所知,风靡京都,盛行一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9 单选题 1分

在“文明旅游”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请学生运用幽默语言提示人们爱护草地,下列学生表达合于要求的是()。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题干要求“运用幽默语言”来提示游人爱护草地.不能随意踩压小草,意在考查考生对语体的理解以及对修辞的应用。选项中,A、B、C三项虽然读来都有节奏美,尾字均押韵,但表述方式却过于直白;D项以“芳香草”突出花草的芳香与可爱,以“莫醉倒”夸张修辞花草芳香的影响与作用,并暗示人们不要因为流连花草而踩踏压坏了草地,委婉幽默。

10 单选题 1分

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播放以《再别康桥》为歌词的歌曲,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教师在讲授《再别康桥》时,通过播放歌曲来替代朗读的方式并不科学,用歌曲代替朗读,无法使学生直观地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情感。

A 项:歌曲无法使学生直观地体会诗歌节奏,不能准确落实教学目标。

B 项:教师想要通过歌曲把握诗歌节奏,说明没有区分好音乐旋律和诗歌的节奏。

C 项:该项阐释内容客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不同,不能用歌曲的节奏来把握诗歌节奏。

D 项:教师可以采用音像教学来讲解《再别康桥》,但不应以音像教学代替学生的直接感知。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