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历类研究生入学专硕教育学->曲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精选

曲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精选

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1-12-27 08:55

扫码用手机做题

试卷预览

1 问答题 1分

论述新学制的特点和评价。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壬子癸丑学制”颁布施行后,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从1915年开始,全国开展了有关学制的大讨论,直到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因其采用美国式中小学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学制分期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时期为根据,采取纵横活动主义,从纵向看,小学6年,初小和高小4-2分段。中学6年,初中和高中3-3分段。大学4至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从横向看,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入学年龄为6岁。学制《附则》还规定: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年限及教程,使优异之智能尽量发展;对于精神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的特殊教育。新学制有以下特点:其一,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规定6岁入学、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大学4-6年的分段及各阶段的教育,基本上依据了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来划分的,这在我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其二,初等阶段教育趋于合理,更加务实。小学由7年缩短为6年,又分为初小4年、高小2年,可由各地酌设,初小为义务教育阶段,更加务实、合理,并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其三,中等教育是学制改革的核心。中学由4年延长为6年,克服了旧制4年造成中学基础知识薄弱的缺点,中学水平提高并改善了与大学的衔接关系,也便于兼顾其他方面需要;中学分为初中、高中两级,增加了地方办学伸缩余地,也增加了学生选择余地;中学实行分科选科制,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充分兼顾升学和就业。其四,师范教育种类增加,程度提高,设置灵活。其五,高等教育阶段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取消大学预科,缩短高等教育年限,既保障了中等教育的年限,也有利于大学专门化教育和提高研究水平。新学制借鉴了美国学制却非盲从,而是经过中国教育界长期酝酿、讨论乃至实验所产生的,是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本民族教育模式的典范。它最大限度上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学生需要的差异,从学校体质上奠定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础,此学制颁布后除个别调整外,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有其内在合理性。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更要的阶段性标志,是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也存在脱离中国实际,照搬了美国的模式的缺点。

2 问答题 1分

自然后果法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他们或处罚他们,而让他们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使儿童服从于自然法则,结合具体事物是他们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受到教育。这就是“自然后果法”。这一概念是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

3 问答题 1分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实质与阶段。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适应,具体而言就是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个体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是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认知活动具有很大的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转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了重组和完善,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出现“守恒”的概念,开始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或违抗师长。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4 问答题 1分

论述人的未完成性与教育的关系。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既包含人的自然属性的未完成性,也包括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未完成性。如前所述,从生理上讲,人是未完成的动物,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未特定化密切相关。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藏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人能否成为人,将变成什么样的人,这都是不确定的事情。教育人类学认为,人的未完成性及其蕴藏的发展潜能,充分说明人需要接受教育,人可以接受教育。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中所蕴涵的某一种或几种符合教育目的的可能因素在人的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改变人在自然状态下自发的发展过程,以期形成教育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发展,是在人的干预下实现的教育活动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教育目的即社会期望的人的过程。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语言符号及其负载的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价值:知识的认识价值、知识的能力价值、知识的陶冶价值、知识的实践价值。学校教育之所以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学会了读写算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学到了与他们个人的发展和他们国家的未来有相关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应当自觉地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5 问答题 1分

简述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思想。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承认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决定作用。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差别很大,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行,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一论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不论贫贱,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大大地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6 问答题 1分

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实质与条件。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是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有意义学习是指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指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和实质性的联系(指表达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1)客观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也就是说,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1日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上心理意义。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7 问答题 1分

短时记忆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就其功能来说,短时记忆与感觉记忆不同,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不被意识并且也是未被加工的,而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人们短时记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某种操作,操作过后即行遗忘;如是有长期保持的必要,就须在这一系统内进行加工编码,然后才能被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8 问答题 1分

简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他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这种规律,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儿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好地学习。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裴斯泰洛齐详细论述了智育、德育、体育及劳动教育中的要素问题。(1)智育。智力的要素是整个要素教育的核心,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和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萌芽与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相统一,这就是事物的数目、形状及名称。儿童要认识这三个要素,必须具备三种相应的能力,即确定事物数量的计算能力,区分事物形状的测量能力,表达事物数、形及名称的语言能力。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分别是算数、几何与语文。(2)体育。体力的萌芽在于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因而关节活动是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最简单的动作进行。劳动中的许多简单的动作要素都与身体运动分不开,通过这些动作训练发展儿童的体力,也可以让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并且这些训练应该与感觉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爱,而儿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即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由爱母亲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裴斯泰洛齐用自己毕生的实践总结出了要素主义的教学思想,对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上,至今人们都还延续着从词开始的这种要素教育的做法。虽然,裴斯泰洛齐对各种教育领域的要素的确定未必是绝对准确的,但这种思想为我们指出一种有效的、便捷的教育途径,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

9 问答题 1分

述评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教育性教学”原则是指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原则。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赫尔巴特认为,知识和道德有着直接和内在的联系。所以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在他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而,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各种品德。教学的目的要与整个教育目的保持一致,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这个目的,教学要培养多方面兴趣,改变个性。多方面兴趣也因此具有道德的力量。(2)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们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的,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学和教育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其思想有其合理性。但是,他又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具有机械论的倾向。因为除了教学之外,道德教育还有其他多种途径,尤其是道德实践。(3)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常常用思想教育课、政治教育课等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进行着一切德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将活动性、实践性、情境性很强的道德教育,变成了机械的、僵化的知识教育,课堂上教道德知识,课后学生背道德知识,最后考道德知识,其结果自然常常培养出来的有较高道德知识的人,而不一定是真正具有美德品质的人。其实,孔子早就提出,道德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可见,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德育是不合理的,不能满足真正的德育要求和目标。所以,从我国目前道德教育实施的情况来看,要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运用“教育性教学”理论。

10 问答题 1分

论述教师的基本素养。

查看答案 开始考试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养成,更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养是指身为教师的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尚的师德。这就要求教师要:一、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越的成绩,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另外,教师还要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要关怀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三、热爱集体,团结协作。教师的劳动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集体性。所以教师和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四、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因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2)宽厚的文化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其能力,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一个好的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一、教育理论素养,即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二、教育能力素养,指的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其包括课程开发能力,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三,教育研究素养,即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富有问题意识,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各种教育问题。(4)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成败,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之,教师的教育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基础。教师的教育素质还是造成教师劳动价值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广大教师要根据社会需要、教育特点和自身水平,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其他考生还关注了更多>

相关题库更多>